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63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如果有人看不开想自杀,不妨先劝他/她看看这篇文章

[复制链接]
4639 7
网记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镇静剂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天下风云出我辈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大论,看到我想自杀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就是一枪  管理员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飘漂然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事死啥<br />那些自杀的都是闲了<br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kevin-zhao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满篇都是说教,想死的人怎么会看得进这样的文章呢?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abc1234  曼省新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author=天下风云出我辈 link=topic=3904.msg28145#msg28145 date=1146544517]<br />长篇大论,看到我想自杀<br />[/quote]<br /><br />那就让我做个嗡嗡嗡的 “大话唐僧”, 把妖嗡嗡嗡到对自己妈妈感激涕零, 把想自杀的嗡嗡嗡到不想自杀,把不想自杀的嗡嗡嗡到想自杀吧。<br /><br />呵呵, Joking, Jokin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子羽夜罂  曼省名人  发表于 2006-7-7 0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想死<br />但是我想不开了<br />我想逃走了<br />我该怎么办……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如果有人看不开想自杀,不妨先劝他/她看看这篇文章再决定是否自杀也不迟。<br /><br /><br />自杀是不能得到解脱的,真正的解脱是这样的:<br /><br />解脱生死之意义(一)<br /><br />  在佛法看来,自杀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解脱的,<br />  因为自杀的人,心念上始终是痛苦的,<br />  这种痛苦会延续到死后,<br />  乃至于下一世。<br /><br /><br />  修行学佛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脱生死。“解脱”的意义是什么?“生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必须要了解。<br /><br />  一般人心当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解决,或生理上的病苦无法解决,乃至于世间上的事业失败,生活有了困难,于是有的人想要求个解脱,认为一口气不来,死了就解脱了。譬如有人累积了很多债务,自己没有办法偿还,就想不开而自杀,想求个解脱。甚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发生纠葛,产生了障碍,就自己了断生命,以为如此即可获得解脱。<br /><br />  一般人以为死了就一了百了,认为这就是解脱。在佛法看来,自杀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解脱的,因为自杀的人,心念上始终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会延续到死后,乃至于下一世,一切的苦难不会因自杀而得到解决,反而带给自己及亲人更大的痛苦、烦恼。<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二)<br /><br />  佛法教人要从因上去解脱,不是从果上去解脱;<br />  面对现实,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br />  过去的事情直下承担,心安理得,<br />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脱。<br /><br />  自杀是没办法得到真正解脱的。自杀的人,心念始终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识始终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烧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于车祸而亡的人,一般称之为横死;所谓横死,即寿命还没有终结而提前死亡,不是寿终正寝,正因如此,所以心当中充满怨气,心结始终无法解开,所以他的神识就在死亡的地方无法离开,一般人称之为冤魂不散,这就是没有解脱。<br /><br />  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以为自杀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只会招致更大的苦难。所以佛法教人要从因上去解脱,不是从果上去解脱;因为今生痛苦、贫穷,是过去种的因,今生要受的果报,求解脱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担,面对现实,努力改善自己的命运。如何改善自己的命运?第一、要惭愧忏悔。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恶。第四、要用佛法来转识成智。透过上述的方法,将烦恼转过来,过去的事情直下承担,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脱。<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三)<br /><br />  解脱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杀,<br />  化除心中的烦恼,消除心中的恶念,<br />  将心中的结解开,<br />  心开意解,就是解脱。<br /><br />  解脱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杀,从现在开始努力种善因,步步光明,从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脱。化除心中的烦恼,消除心中的恶念,将心中的结解开,心开意解,就是解脱。佛法云:生死即烦恼。一般人不了解,认为从母亲肚子里出生,就是生;一口气不来,两只脚一伸,就是死;这种生、死是没有办法得到解脱的,因为这种生死的果报已经现前。人在受胎十个月中,是要受胎中之苦的,除非不去受胎,但这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br /><br />  不受胎,必须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为人往生以后,识神作不了主;要能够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与智慧,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要达到这般程度,就要靠平时禅定功夫的修持,与般若智慧的观照。<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四)<br /><br />  菩萨乘愿再来,<br />  具足定力、智慧,没有男女的欲爱,<br />  完全是慈悲,发愿普度众生。<br /><br />  如果有定力、有智慧,就不会受胎;因为看到任何境界,这念心马上回光返照,经常在定慧当中,这念心没有贪爱,并且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此时当然不会迷惑,这样生死就了了。菩萨乘愿再来,具足定力、智慧,没有男女的欲爱,完全是慈悲,发愿普度众生;菩萨受孕时,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贪著男女爱欲而受孕,所以在母亲肚子里,这念心也是清楚明白、定慧具足的。一般众生受孕,没有慈悲、定慧,是因欲爱而受生,所以是邪念受孕。<br /><br />  邪念受孕,在母亲肚子里十个月,就像住监牢一样,暗无天日,母亲喝了滚烫的开水,胎儿就感觉火热非常;喝一杯冰水,就感觉如寒冰地狱。出生之后,因为母亲肚子里面的环境,完全和外面不同,婴儿受到外面空气压迫,如同刀割一般,感觉很痛苦,所以一出生就哇哇大哭,这就是受生之苦。此种已现前之苦报即须承受,是无法免离的。<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五)<br /><br />  了生死要在平时,<br />  时时刻刻回光返照,<br />  随时转化烦恼、破除执著。<br /><br />  诸佛菩萨出世时有种种瑞相、种种祥光;如释迦牟尼佛出生的时候,九龙吐水、天女散花、地上涌金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缘及善根,这是前世修行所累积的。正念出世,正因受胎,就没有一般众生出生的痛苦,就如佛菩萨出世不会像众生的出生,百般痛苦,这是因为佛菩萨累积了无始劫的福德、智慧。 <br /><br />  现在许多修行学佛的人,也都在讲了生死,认为死了以后才了生死,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就是了生死。其实真正的了生死要在平时,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随时转化烦恼、破除执著,破除了烦恼、执著,当前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没有生、没有死的,这方是了生死。<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六)<br /><br />  痴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习气,<br />  如欲爱、色爱、男女之爱,<br />  及对于金钱、名利的贪爱;<br />  这些执著、痴爱,会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br /><br />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义,才能了生死,如果连生死的意义、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从何了生死呢?生死就是烦恼、执著。烦恼、执著不是在死的时候才了,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回光返照,破除自己的执著,即是时时刻刻了生死。<br /><br />  古德讲:“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须要识生死根,痴爱即是生死根。”痴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习气,如欲爱、色爱、男女之爱,及对于金钱、名利的贪爱;这些执著、痴爱,会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br /><br />  一般人的心有几种习气:第一、妄想心、攀缘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无聊,就是无所事事,没有妄想,也没有昏沉,却不知道作什么好,这就是无聊的心境。第四、无记,心境呆若木鸡,没有智慧,无法作主。有以上这四种心念都属于众生心,不是圣心,与无为法不相应。没有漏除这四种习气,即无法了生死。<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七)<br /><br />  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梦的,<br />  圣人醒梦一如,<br />  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br />  晚上也是如此,这就是功夫到家了。<br /><br />  一般人的心有几种习气:第一、妄想心、攀缘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无聊。第四、无记。<br /><br />  无记有两种境界,第一种空亡无记,在打坐的时候,忽然清清净净的境界现前,很舒适、自在,就将此境界当作真实、究竟的,始终停留在这种感受中而不知道用功,不知道突破,这就是空亡无记,守在这种空空洞洞的境界,这即是禅宗祖师所指“死水不藏龙”的境界,是无法开启智慧,悟见佛性的。<br /><br />  第二种是独头无记,平时用功不得力,悠悠忽忽、散散乱乱,晚上的时候梦想颠倒。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梦的,古人说:至人无梦,圣人醒梦一如,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晚上也是如此,这就是功夫到家了。如果不能像圣人一样无梦,至少晚上作梦,都是与佛法有关,与修行有关;或是作恶梦的时候,可以作主,看到恐怖的境界,知道修观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或能提起正念。作梦就是独头无记。<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八)<br /><br />  生死就是烦恼,<br />  欲爱、色爱、愚痴不信因缘果报,<br />  不知众生本具佛性,<br />  这些就是烦恼。<br /><br />  修行就是要能作心的主人,心要有智慧,要看经就看经,要打坐就打坐,要修善就修善,这就是智慧,就是能观之智,一切都能作主。一般人的心作不了主,如看到绮情的电影广告想去看,这就是作不了心之主,假使心能作主,刚想买票看电影,正准备买票时,回光返照,电影是假的,是虚妄不实的,俗谚云: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如是思惟,即是作心之主,有这种功夫,就能转凡成圣、转识成智。<br /><br />  生死就是烦恼,欲爱、色爱、愚痴不信因缘果报,不知众生本具佛性,这些就是烦恼。如果知道众生皆有佛性,知道缘起性空、因缘果报的道理,并具体落实修行,生死就能了脱。<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九)<br /><br />  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br />  无生灭之心,<br />  自然没有身体生灭、生死的果报。<br /><br />  生死有二种:一种是身体上的生死,一种是心灵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身体是会坏掉的。假使证到空性,证到真空的境界,证到四大皆空,就是证到罗汉果,证到我空的境界,此时这念心就可以转四大,生死就了了。<br /><br />  身体的四大是虚妄不实,当体即空,很多修习禅定的人,禅定功深,色身就不会毁坏,这就是金刚身,金刚身从何而来?就是当前这念心达到不动的境界,而且在不动当中还有智慧,心当中的烦恼漏尽,这念心就具足定慧,这念心就是法身。心无生灭,身体就无生灭。佛门高僧六祖大师、丹霞大师、云门祖师等很多高僧大德,证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br /><br />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无生灭之心,自然没有身体生灭、生死的果报。<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br /><br />  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br />  证到空性,无生灭之心,<br />  自然没有身体生死的果报。<br /><br />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师,“禅林宝训”就是智祥大师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国之后,即在湖南省紫云山下建寺,同母亲一起出家修行。圆寂的时候,遗书上交代修建石塔,将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开一次塔;圆寂以后,弟子就遵照遗嘱,三十年开一次塔,结果发现他的头发长垂至地,指甲绕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开塔为其剃发、剪指甲,到民国时代这件事情都还持续著。民国三十二年时,道安法师任佛国寺住持,预备于三十三年五月开塔,后来因为日军入侵而作罢,而后大陆沦陷至今,就没有人再承续此事了。<br /><br />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体生死的因;证到空性,无生灭之心,自然没有身体生死的果报。<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一)<br /><br />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恶念,<br />  心念时时刻刻在生灭迁流,<br />  这就是众生。<br /><br />  参禅、打坐或念佛,刚开始精进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但却反而觉得心定不下来、心烦意燥,这就是心当中的无明烦恼现前了。假使能够观照到,就能将烦恼转过来;如果不知道觉照,就会被烦恼所转,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学佛的人,烦恼现前就怨叹,自以为修行这么久,又作这么多的功德,佛菩萨怎么还不保祐,仍然处处都不如意。要知道,这时候不要叹息,此时就是消业的时候。所谓“消业”,业障现前才能消,业障不现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转识成智,就必须要把心当中的烦恼淘出来。<br /><br />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恶念,心念时时刻刻在生灭迁流,这就是众生。从早到晚,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始终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后念,前浪后浪始终不停地奔流,这就属于众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将所有的妄想破除,心当中的波浪就平静如水,当下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样生死就了了。<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二)<br /><br />  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四种,<br /><br />  第一“定解脱”,<br />  第二“慧解脱”,<br />  第三“定慧等持解脱”,<br />  第四“明心见性”。<br /><br />  所谓解脱就是化除自己心当中的执著,要证到空性,要将心当中的烦恼转化过来,在唯识学上说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四智成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离开这念心,顿悟当前这念心,心外没有一法可得,这样有生灭的心就变成不生不灭的心了。没有生就没有灭,生死就了了。<br /><br />  解脱生死的方法有四种,第一“定解脱”,第二“慧解脱”,第三“定慧等持解脱”,第四“明心见性”。什么是“定解脱”?所谓定,就是修一种法门得了禅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弥陀佛,时时刻刻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妄念变成一念,妄念就是烦恼,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烦恼就像草被大石头压伏,这时候烦恼就不现前,可是烦恼还是存在,所以还要再深入禅定。佛法上的禅定种类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现前,起初烦恼不现,日久功深,烦恼化除了,这即是定解脱。<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三)<br /><br />  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br />  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br />  所得的结果就不同。<br /><br />  解脱生死的方法中,所谓“慧解脱”,即透过智慧观照思惟,凡事经过一番透视、思虑。以前认为痛苦的事情,现在以智慧心去观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于每个人的观点、看法都不同,形容出来的山色就不同。<br /><br />  中国古代大文豪苏东坡,又称东坡居士,对佛法很有研究。他写一首形容庐山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侧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样,要如何才是正确的?所以对于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观的意识来论断,要以客观的心情来观察,如此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答。<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四)<br /><br />  同样是看山,<br />  每个人的看法皆不尽相同,<br />  这就是智慧的差别,<br />  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br /><br />  世间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由于每个人主观意识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结果就不一样。譬如喜欢登山的人,认为登山是一种运动,对身体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认为登到山顶时,心胸豁然开朗,所以觉得爬山有利益,这又是另一种心境。<br /><br />  孔子对于山与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br /><br />  “知者乐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顺而不畏艰难,智者面对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会执著自己的主观意识。“仁者乐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动,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时时刻刻返观自照,能将事情观察入微。这是孔子对山水的看法。<br /><br />  同样是看山,每个人的看法皆不尽相同,这就是智慧的差别,及观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脱,就要透过智慧体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五)<br /><br />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br />  就是正知正见,<br />  当下就是解脱,<br />  烦恼即菩提。<br /><br />  何谓“烦恼即是菩提”?举例来说,如担任教职的人,现在就是菩萨,学生就是度化的对象。一般人想度众生,请他来听闻佛法,还不见得会来;但是家长自动就会送子女来请老师度化,这是很好的因缘。教学时,若遇适当因缘,将佛法因缘果报的道理告诉学生,就是弘扬佛法,现在就是菩萨。佛法是智慧的启发及道德的培养,能够启发众生的智慧,培养众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则是身教,将做人做事、因缘果报的道理教示学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种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当下就是解脱,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br /><br />  假使持另一种看法,觉得当老师很苦,有些调皮的学生专门跟老师捣蛋,天天要受学生的气,本来是以慈悲心教导,学生不但不接受,还跟老师作对,甚至向父母告状。遇到诸如此类的事情,就会觉得这种工作实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讨好,干脆将工作辞掉;或者觉得学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没关系,这样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br /><br />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见,当下就是解脱,烦恼即菩提。<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六)<br /><br />  一般人都认为厕所最臭、最脏,<br />  孰不知,<br />  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br />  能造种种恶业,遗害万年,<br />  才是最臭、最脏的。<br /><br />  透过般若智慧观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见,当下就是解脱,烦恼即菩提。譬如扫地、打扫厕所,一般人觉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这种工作都不愿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场、解脱的角度思惟,扫地、打扫厕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br /><br />  佛经记载,扫地可以消除业障,增长功德智慧。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慢心,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将慢心破除,可以发心打扫厕所或扫地,用来磨炼自己,渐渐就可将我慢心降伏下来。而且,将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家庭就是道场,居住就会觉得很清净、舒适,实在有很大的利益。<br /><br />  一般人都认为厕所最臭、最脏,孰不知,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能造种种恶业,遗害万年,才是最臭、最脏的。<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七)<br /><br />  扫地扫地扫心地,<br />  心地不扫空扫地。<br /><br />  心中的贪嗔痴才是真正的臭,扫厕所是扫除心上的脏臭,所谓“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就是扫除心里的贪、嗔、痴、慢、疑、邪见。<br /><br />  扫厕所亦可增长善根、福德。佛经上记载,一位破斋犯戒的人,在寺院清扫厕所三年,就可恢复清净。以这些角度来思惟,扫厕所就不是烦恼了。很多事情经过智慧观照、思惟,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透过智慧观照、思惟而获得的解脱,即属于慧解脱。<br /><br />  又如修数息观、参话头、中道实相观,就是定慧等持解脱法门。数息观就是修定、修慧,能数这念心清清楚楚,就是慧;所数的数字清楚明白,中间没有夹杂、间断,就是定,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转识成智,转烦恼、破无明,这就是定慧等持解脱。<br /><br />  --------------------------------------------------------------------------------<br /><br />  解脱生死之意义(十八)<br /><br />  金刚经云:<br /><br />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br />  若住在任何境界上,<br />  就感生死烦恼。<br /><br />  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即所谓“明心见性”解脱,六祖就是因这句话而悟道,亦即六祖坛经所说“不思善、不思恶”;金刚经云“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烦恼。<br /><br />  修行悟道以后,处处得自在,处处得解脱,这念心不住在任何时间、空间,没有挂碍。修定的目的是转识成智、转迷成悟,悟到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契悟本心即是菩萨,迷失本心就是众生,心有邪念就是魔鬼。<br /><br />  所以要想转识成智、转迷成悟,必须要朝定慧、悟道、三昧的方向熏修,这就是真修实悟。<br /><br />符合奖励第一条款,奖励1000刀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4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7 00:44 , Processed in 0.025247 second(s), 27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