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6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科院院士张礼和:寻找国内首创新药 中医药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162 0

  来源:读创科技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袁斯茹 文/图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印度的仿制药因为价格便宜,受到很多病患追捧。一颗药的成本可能只要1块钱,但售价却可以翻几十倍,这是因为首创药的研发也许价值几十亿。从药物研发、产业转化到进入市场,是非常漫长的过程。

  国内怎样出现越来越多的首创药?9月20日上午,在2018深圳国际BT峰会的高端对话环节,中外院士们认为,我们需要“亿人计划”。


对话环节

  利用中医药寻找首创新药

  对话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韦恩?亨德里克森说,没有基础研究,转化医学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韦恩?亨德里克森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张礼和同样强调了药物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此外,他认为,目前市场上比较缺的是“重磅炸弹式”的药物,也就是作用于全新靶点的药物。


张礼和

  2017年,美国FDA批准的46个新药中,生物医药类占比很大,但这些新药大多还是作用于老的靶点,也就是在已有药物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现在很多药物研发团队做的都是‘me-too’和‘me-better’新药,即避开已有药物专利,而实现相同效果或者更好效果的新药,但是市场上需要的是‘me first’类的首创新药。”张礼和说。

  研发药物作用的新靶点,重要手段之一是发现一些活性物质,为新型药的设计提供基础,给生物医药的发展无疑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张礼和认为,中药是寻找活性物质的来源之一。中药临床应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它的活性化合物尚不清楚。利用生物物理学的方法,能从中药中进行药物创新。

  研发原创药,“不成功便成仁”

  对话中,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凌对张礼和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改善现有药物结构,并进行一些优化,是可以更快实现产业化。但是我认为在寻找首创新药上,中国科学家们更需要‘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希望更多人有做原创的勇气。”


陈 凌

  陈凌同时是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他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举例,以前很多生物医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导师推荐工作,后来自己找工作、甚至拒绝了导师推荐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这说明生物医药业前景可期。

  但是,真正创新型人才还是比较缺乏,“我们曾经组建实验室,招聘了全球50名顶尖科学家,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的科研方法依然停留在学校,能够真正推动药物研发、协助科研项目进展的人才屈指可数。”

  因此,陈凌提出,国家目前推行“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但是在生物医药业,更需要“亿人计划”,为医药发展输送更多创新人才。

  高校、企业、资本配合,加速产业化

  新药物从研发、产业化到进入市场的漫长链条中,除了政府的支持,也需要链条上的高校、企业和资本的配合。

  张礼和说,高校研究室是重要科研力量,但是目前国内很多企业的研发做得比高校好。“第一,很多高校的基础科研还是停留在实验室,科研人员以发论文为目标,而没有把自己好的想法应用到产业;第二,很多高校的资源、市场调研做得不如企业,因此高校的有些科研成果比企业更局限。”

  对此,信中利资本集团联合执行总裁陈丹表示,生物医药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拥有更健康美好的生活,因此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尤为重要。其中资本扮演了重要角色。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没出现能问鼎世界的原创药。生物医药的出现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过去几年,国内投资界对生物医药的投资额显著增长。”陈丹说。

  新型药物的研发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么长的阶段一直处于投入而无收入的阶段,对科研团队是极大挑战。国外的资本会在研发前期,就对企业进行大量投资,而国内资本多处于观望状态。随着生物医药发展,很多有海外背景的人才选择回国发展,成为制药企业生力军。他们试图把自己的研究产业化,受到投资人的认可。“除政府之外,资本也希望帮助把研究推向市场。”陈丹说。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0-4 08:20 , Processed in 0.023729 second(s), 29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