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516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的四四 爱新觉罗 胤禛

[复制链接]
75164 395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9 00: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楚大这篇的清宫文中的老四和历史上的雍正的性格蛮象的。

我看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人录》和清宫档里的一些奏折批示和上谕,改变了以前我对他的诸多误解,雍正是个勤政的帝王,每天批阅奏折要写8000-9000个毛笔字,批阅奏折是他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从奏折的批示上很能瞧出他个性的一些端倪。下面是根据我看到的资料而对他做的性格分析。

雍正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勤勉的帝王。

雍正为人严厉、勤勉、较真、耿直、矛盾、行事果断、刻薄、心思缜密。戳破把戏是他的拿手好戏,而且他本人还因此非常自豪,不放过任何戳穿的机会(感觉他做这种事有快感,有点小变态,呵呵),不给人留面子。这个人挺极端的,爱憎分明,感觉他对于朋友象春天般的温暖,对于敌人象冬天般的寒冷。他对于人的诚实有相当严苛的要求,痛恨被人欺骗。
他为人精明,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贴面无私,由于太不讲情面,得到炒家皇帝的绰号。对于澜官他也有的是办法,杜绝出工不出力的行为。

除此之外,雍正还有可爱的一面,雍正的字写得非常之好,对艺术品有非常高雅的鉴赏品味( 有很多雍正官窑出品的瓷器都是雍正定稿让十三监制的,品味非常之高雅)。他还非常喜欢鼻烟壶还有西洋的物件,对眼镜有特殊嗜好。喜欢穿古装让别人画画,过过明星瘾。不但自己喜欢,还喜欢漂亮mm穿古装,看过他的《十二美人图》,感觉他的口味偏好江南美女。雍正非常幽默,看他的批示经常能让人哈哈大笑,他和十三经常在奏折里开玩笑。记得看《雍正行乐图》上,其中有一幅是他偷桃子,还有一幅是他在洗脚,非常搞笑,是属于自娱自乐型的。在生活上,他也是很有情趣的,他喜欢当服装设计师,对衣着和小饰物也有心情指手画脚,关于手绢的颜色和花样还能专门出几篇上谕。雍正还很喜欢狗,有几篇上谕还特意提到了小狗穿的衣服,对于小狗带的帽子的小饰物,还要罗罗嗦嗦说上半天,出一道上谕,让人当正经事情办。我汗,看来雍正也有温柔婆妈的一面。

雍正喜好杯中物,尤其喜欢宁夏的一种羊羔酒,还写在密折里让年羹尧帮他搞。据说弘昼的老妈挺能喝,老四喜欢和她一起喝。

玄学对于雍正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估计老康也挺迷的,看他给那些儿子起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可能早年,他就意识到了自己刚直急躁的个性,想通过参禅来修炼自己的个性,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参禅可以让他更好的掩饰自己的个性,但对他的个性改变似乎作用不大。后来因为身体不好,雍正迷上了道士和丹药,对于养生之术非常崇拜,(注意,感觉他和秦始皇的初衷并不是很一样,秦始皇似乎是想活到永远的感觉,胃口似乎有些大,嘿嘿。而雍正很清楚人的正常寿命,似乎没那么大的奢望,不过是希望活得长些,健康些。)从雍正八年,他得重病差点死掉开始,他开始豢养道士,逐渐不可自拔,还把圆明园当成炼丹场所,搞得乌烟瘴气,极大的破坏了自然环境,环保局应该对他罚款。最后,虽然没长生,倒是不老了,没到老就死了。

老四参禅悟道还颇有心得,他召集兄弟们、儿子们及宠臣们研究佛学。一群“居士”(雍正自称“圆明居士”,收徒14人,胤禄是“爱月居士”,胤礼是“自得居士”,弘历是“长春居士”,等等)参禅论道,还在宫里举行法会。我汗,玩玩票就行了,还搞得这样有模有样的,一群僧非僧道非道的不伦不类的君臣聚在紫禁城里热火朝天有滋有味的讨论佛法,笑死人了。

雍正是个卷卷毛,小时候和年轻时候非常瘦(这个可以从大臣给康熙的奏折里推断出来)后来当皇帝后有些发福,年轻的时候中过暑,所以特别怕热,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畏暑如虎。 为了熬过酷暑,他还自己设计大型风扇。可能身体不太好吧,生的一堆儿女,才活了3个,人丁稀薄哦,一次次的丧子之痛,连当老丈人的梦也成了泡影,蛮悲惨的。 可能是他最后迷恋丹药的原因吧。

雍正对人的诚信有过分高的追求,眼睛过于揉不下沙子,和中国社会的人的生存之道为官之道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导致他很容易被人误解。而他又偏偏很想和人沟通,让别人理解他,他为人骄傲,自视甚高,受不得一点委屈,当别人攻击他时,他迫不及待的自我辩护。所以炮制出了千古独一份的《大义迷觉录》自我秀了一小把,他让全国的士子每月初一集体朗读,以致“谤毁君父之言,每于月吉宣之于口”。这么一搞,让很多原来知道“十大罪状”的人,更加深信不疑;原来不知道什么“十大罪状”,通过雍正的宣传却都知道了。“十大罪状”被雍正自己愈描愈黑,扩散到全国穷乡僻壤,深入人心,演化成许多稗官野史,流传至今。这还不够,可能是受刺激了,他还经常把儿子兄弟和大臣叫到宫里面,喋喋不休回忆自己自小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所见所闻(当然也包括了老康的一些破事儿),抖出了不少宫内秘闻,害得他儿子乾隆好一顿忙活,才把有可能四处流传的内宫花边新闻给堵得差不多。看来他还真有些任性和孩子气。但中国人民就是这样,你不说还差不多,你越辩解就说明你哥越有问题。真的花边新闻叫乾隆堵了绝大部分,假的花边新闻就不是乾隆所能控制的了,大众对于这位喜欢辟谣的神秘人物的兴趣越来越高,那一点儿真的新闻很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娱乐文化需求,关于老四的真假新闻就越传越邪乎了。于是乎,老四的那点事就成了人民群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老四也荣登八卦明星人物,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考验,至今仍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娱乐资本,还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性,自己生的儿子,别人非说抱养的。自己和老婆生的儿子,别人非说是和承德的丑姑娘生的。最后真假连他们自己家里人都搞不清楚了,连自己儿子生在哪里都搞不清楚了,为此儿子作诗,孙子也作诗,两人说的还不是一个地方,重孙子还将印有孙子遗言的出版物召回了。一次一个样,每次还乐此不疲的提那壶不开的水,越提大伙儿越有兴趣。可惜当时没有狗仔队,说不定真能偷拍个绯闻女主角的照片也给咱过过干瘾。

雍正让我最敬佩的优点就是能很好的隐忍自己的喜好,不让一般人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他深知帝王的喜好如果被大家都知道,就会形成一股溜须拍马的风气,大家就会想办法投其所好,浪费国家资源。所以,一般他有什么需要,会用密折的形式,告诉他的几个心腹,让他们暗暗查找。为一个帝王,他如果喜欢什么,大可以告诉大伙儿,倾一国之力,很快就会满足他的需要,而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比较慢比较苯的办法,把国家的利益放在自己的享乐之上。这一优秀品质,远远高于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和唐玄宗等著名帝王。

雍正的小心眼。对于老八他们的处理,是他人生的污点。我觉得杀老八他们是必要的,因为他们的存在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固和国家的安定。但是,除了这个原因外,我觉得雍正的小心眼也是他残害老八他们的原因,我怀疑他妒忌老八和大臣之间的和睦关系,这是他穷极一生都很难做到的。雍正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对于人诚信品德的极度追求。所以老八的一些圆滑个性和巧妙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手腕,在他看来就是虚伪。因此,就对老八他们横加侮辱,痛下杀手。 (关于老八,缺少他做事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像雍正说的那样不堪,否则,康熙朝的大臣们和康熙的哥哥为什么那么器重他,他当时只是个贝子而已,就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我觉得他的能力是很强的。处理问题的手法上和雍正完全不一样,而又受到大家的喜爱,这在雍正看来也许就是卖乖卖巧卖人情,自己忙活一顿不捞个好,他老八没怎么忙活,偏偏人人都说好,老四的心理开始阴暗了。雍正的妒嫉,可能是雍正侮辱他名誉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老八事件的处理上,也反映出雍正偶尔表现的任性和孩子气,杀就杀呗,损坏人名誉有很多方法,怎么会想到起外号呢?也算是古今独一份了,可见小心眼到家了。雍正口口声声说不怕别人怎么看他,其实他心里是真心希望别人理解他喜欢他的,否则自我辩护个啥劲。他总是自己和自己闹别扭过不去,我觉得老四很需要看心理医生,他常找人倒苦水就很说明他需要看心理医生,可惜当时没这个职业,就算是有这个职业,把他的病治好了也该被杀了。

这里提一下老八,我觉得雍正对他还是不公平的。雍正自的老娘是老康的宠妃,生了最多的孩子,他的养母是康熙的表妹,和康熙感情甚好,老康自然常上她那里去,也就常看见老四。皇后死得早,佟贵妃早就是后宫的实际掌门人,甚至临死还封了皇后。老四的养母自己没法生育,自然会一心一意对雍正啦。雍正还是头几个出生的阿哥,康熙那时候自然稀罕,对他们都是在乾清宫由老康亲自教养的,所以雍正接触康熙的时间自然很多,和老康的感情自然比老八深厚得多,对老康的了解也比其他人透彻。雍正的这种地位和客观因素,决定了他一定不会受谁的气,自视甚高,也促成了他的形式风格。而老八却不一样,老八的老妈是辛着库的贱人(就是犯了罪的家属当奴隶),养母(好像是惠妃)自己还有自己的儿子,自然不会对他上心,老八出生那会儿,老康的儿女也多了,也不太稀罕了,没有亲自教养了。从相处时间上看,老八和老康相处的时间比老四要少得多,所以老八对老康的心思把握上差了很多。老八的处境,决定了老八不会像老四这样无所顾忌的行事,他应该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经常在夹缝中生存,除了自己争气外,还好多为老妈争得身份。老八也够不容易的了,所以老四一味说他虚伪,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老四若是处在老八的处境下,可能生存都困难。 老四因为是老康亲自教养的,所以对老康的心思把握得通透,使他成为少数几个没有让老康责骂或圈禁的阿哥之一,孙子装得好,还拿走了所有的蛋糕。我觉得老八和老四争夺的失败原因在于出身低下(满族对于老妈是什么身份可是讲究得很,老康尤其讲究)二人起点差距甚大和对老康心思的把握失当。老八也是个人才,可惜了。

老四的感情生活。从雍正大小老婆的生育情况推测,(一般都是某人接连生孩子,某个时期后就再也不生了)老四的感情生活大概是不同的时间段迷上不同的女人,和西门的看法类似:女人有保鲜期的,过了期后有没有感情不清楚,但好像不上床了。 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弘时的老妈李氏(估计是看上了色),李氏一连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活了一个,后来还被老公弄死了,李氏也人老珠黄了,老公再也不看她了。中年看上年氏(不知道是真爱还是政治原因,如果光是政治原因才和年氏上床,汗,那和男妓也没啥区别,只不过卖色相得到的不是钞票,而是其他利益,呵呵),也生了三子一女,全夭折了,年氏也死了。年氏来人间白走了一趟,来去匆匆,忙活了一顿,啥都没留下来,还灭门了,蛮惨。最后一个受到密集型宠爱的应该是谦嫔刘氏,生了圆明园阿哥的那个。如果再熬两年, 雍正还活着的话,没准能混个妃或贵妃什么的,可惜小孩刚三岁,大树倒了,从此开始守寡。 乾隆母子俩最有福气,享受了雍正攒的厚实家底和全家别人的阳寿,活得风风光光有滋有味的。感觉雍正的大老婆享受到的尊敬可能远远大于爱情。

雍正对于我来说是个谜一样的充满魅力人物,他神秘、复杂、深刻、偏执、有个性、有趣味。 不知道我的分析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请大家指正。也希望我的这篇心理分析能对楚大的写作有一定帮助。  

洗桐女史
关于弘时,我觉得是忧郁至死比较可信,而对老八,雍正不是嫉妒,而是“疑”,老八的性命其实就断送在这上面了~~雍正自己就很坦率地说“朋党之事,若不能使朕释疑,尔无论以何诡计对付朕,即便名声好亦无用,更会显出狡诈凶险耳。大处务求解释清楚。”

羽衣星冠
弘时不是雍正杀的,大家不要以讹传讹了,小说的力量太可怕了。
还有,我不觉得他嫉妒老八,他就是对人要求过高,苛刻了点,嫉恶太甚,老八的手腕在他看来很虚伪,而且在真正的历史里面,康熙并不器重老八,康熙自己羞辱老八不比雍正差。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9 00: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允禩允禟案无疑是一场悲剧,不论是沦为阶下之囚,俎上之肉,死得不明不白的允禩等人,还是那个掌控着兄弟死生命运的大清雍正皇帝来说,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这场悲剧的牺牲品,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
记得看张研的《无头案•雍正暴亡之谜》,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它很精辟的概括出这场兄弟惨祸不可避免的缘由:“人们总是喜欢从坏处忖度别人。积怨、偏见,使允禩集团不可能支持雍正。以恨为引导,无论什么路,都一定通向陷阱。”  
本来对于允禟,雍正是不抱任何希望的,但是允禩和允禵不同,雍正曾对年羹尧说“此人(允禟)奸诡叵测之人,非廉亲王、允禵之比。此二人真还望其后悔。”但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何喜之有,不知头落何日?”八福晋对于雍正加封允禩为王的怀疑与不屑就是对此的最好诠释。
而对于雍正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疑”字,也将他带向了陷阱。
可能允禩在雍朝时时有朝不保夕之感,动辄得咎,使得他有很深的危机感,所以想光结善缘,不致使自己处于孤立得地位,比如雍正让允禩管理工部,他竟将“关系钱粮应严追还项者……竟行宽免”。
雍正曾经很实在的在查弼纳的折子上写道:“朋党之事,若不能使朕释疑,尔无论以何诡计对付朕,即便名声好亦无用,更会显出狡诈凶险耳。大处务求解释清楚。”而身为“朋党揆首”的允禩等人既不能释雍正之疑,而他的这些作为,无疑使得他广揽人心,名声越发好得出奇,这就犯了雍正之大忌。
小DE(“康雍述闻”的DEMIAN)在她的《爱新觉罗胤禩生平考辨》为允禩鸣不平,言道“参见雍正对胤禩的训责,其中多次申斥他凡事减省,是为诡诈。但若细辨,不难从中发现他提议节省修建康熙陵寝的人夫、马匹、钱粮,以及监造的列祖神牌‘漆流金驳’、以破纸书写奏章、破损桌案安奉祝版、‘皇上乘舆法物,以断钉薄板为之,更衣幄次,以污油恶漆涂之’、以縻费口粮为由,阻拦科乐沁王公前来叩谒康熙帝梓宫等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是他对这些奢费人力物力的繁礼的改革,尽可能的务实避虚,以节约朝廷财力,确实是具有长远政治眼光的做法,证明了他对政务处理确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与能力,只可惜却一一成了他不忠不孝的罪状。”看似是雍正在百般刁难,殊不知,就在允禩提出裁减圣祖梓宫奉移山陵所用人夫之时,雍正本是想应允了的。当时国家财政拮据,开源节流自是皇帝所求之不得的,但是马齐却从中进言,立阻此事,雍正这才“恍然大悟”,明白此举会使自己背负不孝之恶名,遂驳回允禩的建议。有此一遭,允禩还一而再再而三的百折不挠,不断提出类似的建议,可以说是极为不智的,亦不知其意欲何为?一次,皇帝也许还会觉得会不会是自己多心,允禩只不过是投其所好而已,但是第二次,第三次呢?特别是当允禩提出“包衣批甲食粮之人可以裁减,每一佐领只应留二十四名。”但当雍正令会同确议之时,允禩却说不但不能减,反而“应增甲九十余副”,或许是允禩碍于人情请托,不得不改变初衷,但在皇帝面前朝令夕改,又怎能让雍正心中不疑惧?又或者这本身就是允禩的阴谋呢?!
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有种感觉,“增减包衣披甲食粮之人”一事才是雍正真正向允禩开刀的导火索,因为事情发生在雍正三年十月,而其后那个诅咒发誓“若有虚言全家死光”只不过是一个惩治允禩的契机,一个借口罢了。
雍正因“内府佐领、内管领等,从前康熙三十五年间所用钱粮不过三十余万两,今增至七十余万两。朕思以国家征输之额赋而养此并非正项兵丁、无用人口,且逐年增添,无所底止,甚非经久之策,是以屡询廷臣商酌变通之法。”皇帝之意很明确,就是想裁减佐领,以开源节流,解决由此带来的财政压力,但是皇帝害怕此举得罪人太多,不敢直接提出,想借群臣之口说出自己期望的答案,自己好顺水推舟,这样就不会倍受指摘,从而可以减少一些施政的压力。雍正的意向是很明确的,所以允禩附和皇帝的意思,提出“旗下披甲人,每一佐领只二十四名,内府称佐领亦应照此办理”的处理意见。而皇帝这个时候半推半就,他有假意对允禩说:“内府佐领下人等甚多,若照八旗裁减,恐不可行”,想借此进一步让允禩明确意见。而允禩随即表示“臣属之图巴海,佐领俱系六七人始得一披甲。钱粮照此办理,无不可行”。但是后来皇帝“将此事交与庄亲王、及常明、来保,同廉亲王确议,乃廉亲王议将内务府佐领下增甲九十余副。”不增反减!事后问及允禩,他却说“此等无知小人,我原替他应承来”?就因为那些牵涉个中利益之人,向他请托,他就不惜出尔反尔,得罪皇帝?

更让雍正气愤的是,常明和来保乃是他所信任之人,此时却因为其自身也有披甲,为了自己的利益,将这件事泄漏出去,于是“内府佐领无赖之人齐集廉亲王府门,妄行嚷闹。”而就在此时,雍正将允禩舅家拨给允禩,正等着允禩过来给他谢恩,对自己感激不尽呢。(雍正自言“意谓其必因拨给之事来奏”)不料却出了这档子事!皇帝很生气,感觉有种被欺骗的感觉,特别是来保,原在辛者库,是雍正继位后,将他拔入佐领下,授为内务府总管的,可以说他之所以一步登天,全赖雍正之恩。所以皇帝一怒之下,对允禄等人说“尔等(将齐集廉亲王府门之人)速行逐散,如不散,即行锁拿。若不能锁拿,即将庄亲王革去爵位,来保、常明正法。”而第二天,这些人虽不再允禩门前嚷闹,但仍不肯罢休,“至李延禧家嚷闹,且抢去物件”,庄亲王等派官兵拿获数人,但却害怕皇帝的雷霆之怒,没有将此事向他禀报,后来皇帝旃檀寺瞻礼,问提督阿齐图才得知此事。皇帝于是更加生气,作出决定:“庄亲王著罚亲王俸三年,常明、来保俱著革去内务府总管。来保著枷号三个月,鞭一百”,可是实际上第二天皇帝就后悔了,虽然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心,将消息散布出去,但毕竟还是自己人,也不好过为已甚。于是谕内阁免来保枷责,不几天,常明也官复原职,而允禄则更为皇帝所宠信。而允禩则“著交领侍卫内大臣共宗人府会审具奏”。在审讯时,其口衔小刀赌誓:“若有虚言全家死光”,而全家二字牵连甚广,皇帝亦在其中,遂以此认定“允禩自绝于天,自绝于列祖列宗”!允禩的好日子彻底到头了!
感觉这一时期的允禩,情绪比较低沉,在此之前他自暴自弃,终日借酒消愁,趁醉命自己的三个太监将护军九十六杖弊,酒醒之后,才发觉惹了大祸,遂叮嘱其家人不要张扬,但其家人不服,于是就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去了。而现在,他因增减佐领一事,使得皇帝对其更加嫉恨,就在此事发生后的第二个月,皇帝将八福晋休回母家。但皇帝话中仍留有活话,对允禩说“嗣后,伊若痛改其恶,实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处。”他这么做也有些耍耍威风,逼迫允禩向自己低头,而允禩身边的婢女白哥也劝他去恳求皇上,但允禩却说“我丈夫也,岂因妻室之故而求人乎?”断然不肯向雍正低头。此后允禩仍旧沉溺于酒乡麻醉自己,白哥屡劝不从,眼见着自己的主子如此自甘堕落下去,白哥绝望的自尽了。而这后来被指为“逆理昏乱”,成为允禩的一大罪状。
此外,允禩亲信太监阎进在乾清宫见到年羹尧,指于众人云“若圣祖皇帝宾天再迟半载,年羹尧首领断不可保”,如此明目张胆,散布雍正篡位之说,岂不是自寻死路?
这种不合作的态度,使得雍正有一种很深的危机感,甚至担心自己的会遭到不测,所以“不便远离边塞”,乃是因为他“实有防范之心”。他在秘密立储时所说的一番话也恰好透露出他的这种疑虑,“向日朕在藩邸时,坦怀接物,无猜无疑,饮食起居,不加防范,此身利害,听之于命,盖未任天下之重也。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
他以一种恳求的口吻要求大臣们“但能各守君臣大义,使朕不致恐惧疑惑,便是国家之福。”
可以说允禩等人的所作所为,在心理上给了雍正以极大的压力,他甚至提出“令其(允禩)代理政事”,却被允禩以死相逼回绝了,君臣相疑若此!
允禟在西大通也一如允禩之所为,收买人心,当地商民说:“此处原无商人,我等皆各地之人,听说王甚仁慈而前来贸易,一看果然奇妙,凡买东西,不用讲价,换则即给,无丝毫争执。故我商人纷至沓来,缘由在此。”
而这更加深了雍正对允禟等人的憎恨,要知道允禟收买人心所用的这些银子,是其子弘旸避开雍正的耳目,让人带了几百万两去西宁,而雍正最初是觉得弘旸老实才留他在京料理自家家务的。(感觉老九真强,不但用西洋字体写信,还让自己的心腹佟宝带给弘旸格子一张,令他学习照样缮写,真是很有间谍的天分^_^)针对允禟收买人心,雍正在楚仲的折子下做了如是的批语,言辞之锋触目惊心,但就是这几句话,真真切切表达出了雍正心底最真实的感受:“朕临御后,伊等(允禩允禟党人)若能真心收服天下,朕实既喜且愧,退让于伊等耳,朕并非惧怕贤良、仗恃威权、以势压人,依恋皇位之男子,伊等本系梁山反贼结伙,兜售小恩小惠,不识大理,不懂人道,牲畜一般卑鄙,得一丝人心而已。伊等卑污,何能成功?谁不知君父,不明大义,不懂忠孝,不闻圣人。伊等本系以财赂买,欺惑谄媚,叩请虚名之卑鄙人。朕稔知,伊(允禟)取当地人心,伊罪愈加深重,朕愈加正确。朕有取伊之日,眼下尚未早。”此时杀机已现,处置与否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允禩允禟之死,究竟是不是雍正所授意,尚难定论,但在雍正心中,他二人却是不得不死之人,允禩允禟相继死后,雍正在臣下之折谈及此二人,仍旧是愤恨难平,称其为“这两该杀的”。他们之间的积怨之深即使死亡也难以割断。

PS:其实我是觉的雍正的兄弟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雍正继位初京畿闹饥荒,允祉、允祺、跟着老九允糖凑热闹买米囤积,不许发售,致使米价上涨,一觥米能卖八两,但就是这样老百姓都买不到粮食吃,他们这么做不就是想激起民变,动摇雍正的统治么?最后雍正发仓米二十万觥,廉价卖给百姓,并逼着他们三个大爷随市将米卖出!后来皇帝无奈,还准许变色米出城呢,而康熙皇帝则禁止变色米出城的!食用变色米确实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但是总比饿死人强吧?唉!

此外,这篇文,以前就写了一些,今天心血来潮,又加了些内容,感觉写的很随意,想到哪写到哪,写完了,又觉得还有一些内容没交代,又穿插着补上,不过还是有一些东西没有写,比如皇子们分家,雍正门下的佐领被康熙分了一些给老八,这个一直在我考虑的范围内,但是却不知怎样写进去,所以留待以后,有时间,有精力,更重要的是有心情的时候再写。
还有,我是很喜欢雍正的,所以难免会站在他的立场上看问题,所以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说到这,还需要补充两句,我觉的允禩允禟等人和年羹尧可能也有些不清不楚的。年羹尧是明珠的孙婿,和允禩允禟有姻亲关系。雍正继位前,允禟叫西洋人写了一个官员何图的名字叫西洋人穆经远拿去到年羹尧处,托他照看,穆经远问他,“可要什么西洋物件吗”,年羹尧说:“我别的东西都不要,我只爱小荷包”。于是允禟拿了一匣子小荷包送给年,年全部收下了。后年允禟在西北与年羹尧有书信往来,李绂奏报,雍正却说自己早就知道了,他认为“此系塞思黑之小罪。此数十封字,年羹尧在日即问过。但二人各有所犯不容诛之罪,何必牵连一事,故未究也。” 要么是雍正不相信年羹尧和允禟相互勾结,要么就是觉得自己的宠臣和政敌相勾结,这件事情说出来很丢人,所以不愿意声张。我觉得非常困惑,为什么文献丛编收录的很多允禟和允禵的“罪状”,雍正都没有公开,照理来说,他应当公布出来才对自己有利啊,也比较易于定他们的罪。即使有的是虽有可疑,但无确证,可至少也比说不清楚理由,让人觉得“莫须有”要强很多。现在觉得他不是有嘴说不清,而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有些事情他不肯去说。

岳周是工部郎中,是允禩的人,他因迟误柴碳,被允禩题参,但允禩“随暗给银二次,共一千七百两,后又借与银二次,共一千六百五十两。”而后岳周竟然“以银五万两许大将军年羹尧求荐为布政使”,这件事年羹尧向雍正奏闻,可见允禩允禟等人还是对年羹尧存有一些希望的,不惜作出这等飞蛾扑火的愚蠢之事。年羹尧或许不会背叛雍正,但是最起码他的某些做法给了允禩允禟等人一些错误的判断。但他们和年羹尧之间到底到了哪种程度,在没有见到确实的史料的情况下,我也不好断言,所以这个问题提出来,存而不论。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9 01: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爱就是一个字,我会对你说很多次,我会守住对你得坚持,承偌一辈子~~每当我想你得时候,你也会在想我么?你看到了我对孤注一掷么?让你幸福,是我一生在乎得事~~
  拨开天空的乌云
像蓝丝绒一样美丽
我为你翻山越岭
却无心看风景
我想你 身不由己
每个念头有新的梦境
但愿你没忘记
我永远保护你
不管风雨的打击 全心全意
两个人相互辉映
光芒胜过夜晚繁星
我为你翻山越岭
却无心看风景
我想你 鼓足勇气
凭爱的地图散播讯息
但愿你没忘记
我永远保护你
从此不必再流浪找寻
爱就一个字
我只说一次
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
承诺一辈子
守住了坚持
付出永远不会太迟
爱就一个字
我只说一次
恐怕听见的人勾起了相思
任时光飞逝 搜索你的影子
让你幸福我愿意试
Zero制作
两个人相互辉映
光芒胜过夜晚繁星
我为你翻山越岭
却无心看风景
我想你 鼓足勇气
凭爱的地图散播讯息
但愿你没忘记
我永远保护你
从此不必再流浪找寻
爱就一个字
我只说一次
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
承诺一辈子
守住了坚持
付出永远不会太迟
爱就一个字
我只说一次
恐怕听见的人勾起了相思
任时光飞逝 搜索你的影子
让你幸福我愿意试
爱就一个字
我只说一次
你知道我只会用行动表示
承诺一辈子
守住了坚持
付出永远不会太迟
爱就一个字
我只说一次
恐怕听见的人勾起了相思
任时光飞逝 搜索你的影子
让你幸福是我一生在乎的事

http://old.jconline.cn/ylxx/yywx/second/mp3gs/zhangxinzhe/whx/07.mp3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0 05: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胤礼画的四四图,是在不干恭维~~
1176437626.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0 06: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在难以忘怀唐国强演的四四,还有王辉演的十三阿哥

已经在记忆中深深的定型,改不了,所以有去淘他们的照片发一下~~

而且看唐国强年轻的照片,真是帅哥一个呢,超级的~~

要感叹君生我为生啊~~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10-10 05:04 编辑 ]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6 17: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最近你好么,在作甚么?我最近心情不是很好~~乱乱的~~你感觉到了么,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想减肥了~~为我自豪吧,因为微微,昨天给我打电话96斤,气的我直想说脏话,羡慕的不得了呢,还好小琼也不瘦,让我有小小安慰,可是菲菲也104斤而已,还是伤心,你会支持我吧,我对谁也不想说话,就想告诉你。其实和别人说也没用,换不来安慰,还会笑话我,告诉你就不一样,你一定会鼓励我,陪着我,最亲的安慰~~你不要减肥哦,我喜欢你有点肉肉的,这样,我枕着你胳膊的时候不会不舒服呢~~肚子么,可以小一些,太大了,我枕的时候,脖子会痛的~~嘻嘻,太霸道了,不过,也没办法,我一直都是这样,因为也只有你,能宽容我的任性,所以我喜欢你~~我会好好照顾自己~~你也要~~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10-16 16:22 编辑 ]
abbr_ycYO9o_D6G4eXfYbPgFUKNB2VcVs-jNCClr_LZmkCnZyvoTijPKbF5kMHM6XyzHWajZyIWTyspTw.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6 17: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些收藏杂志上多次看到四爷是个瓷器发烧友的报道,我留意了一下,发现雍正瓷在古董界地位极高。其实四爷真的是个很有艺术气质的人,其实他的书法,他的鉴赏水准,都相当有造诣,很多电影电视,光拍出了他狠辣刚毅的政治才能,却没有体现出他优雅高贵的文艺修养来,真是很遗憾啊!
收藏界都知道,雍正朝的瓷器是瓷器艺术的顶峰,原因就是雍正皇帝本人对于瓷器的品位和严格,很多官窑瓷器是他亲自选定的图案和样式,窑工、在瓷器上作画的书法家和画家,都是他和十三爷亲自选的,(这哥儿两连这个都一起干~)所以烧制出来的瓷器极其精美典雅,这几年每每在古董市场上拍出创记录天价的都是雍正朝的瓷器,比如3800万的龙纹天球瓶,4500万的粉彩蝠桃瓶,都是瓷器市场上的最高纪录,可见这一朝瓷器的精美和不凡。在这里我搜集了一些资料,大概可以看到在四爷和十三爷监督下的雍正朝瓷器的特点和成就。  


雍正时期(1723-1735年)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从景德镇青花瓷器看,无论造型和装饰,都可以用一个“秀”字来概括,与康熙青花挺拔、遒劲的风格迥然不同,而是代之以柔媚、俊秀的风格。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为此,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年希尧、唐英根据旨意,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制瓷工匠,不惜工本,竭尽全力地烧制,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应该说,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珐琅彩
珐琅彩瓷以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技巧,不仅赢得清代皇帝后妃们的喜好,也赢得今人对其的偏爱。在今天拍卖市场上,部分藏家便把目光盯在了清三代时期的珐琅彩瓷。
  提及珐琅彩瓷,我们不得不说一说雍正时期的。据说,雍正对宫中珐琅彩瓷的酷爱一点不亚于其父康熙,在某些方面甚至还超过康熙。他不但加强巡视和督察,还亲自参与珐琅彩瓷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对使用的原料、绘画图案乃至瓷器的样式、尺寸都要一一过问。
  宫中档案中有不少关于雍正时期责令烧造珐琅彩瓷的记载。雍正十年六月十三日,太监传旨:“今日呈进画珐琅藤萝花磁茶圆,再画珐琅时不必画此花样。其百蝶碗画得甚不细致,钦此。”对于烧造得非常出色的珐琅彩瓷,雍正皇帝还会赏赐画匠及烧造人。如档案记载:雍正八年三月初六日,当郎中海望呈进一对珐琅彩鼻烟壶时,上(雍正)问:“画此壶是何人?烧造是何人?”海望奏曰:“此鼻烟壶系谭荣画的,烧珐琅釉的是邓八格,还有几名太监帮助办理烧造。”奉旨:“赏给邓八格二十两,谭荣二十两,其余匠人等尔酌量每人赏给银十两,钦此。”由于雍正皇帝偏爱珐琅彩瓷中的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擅长此技法的画家汤振基、邹文玉也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清档案中便有记载。并于雍正十一年每月给邓文玉的钱粮加赏一两。一位君临天下政务繁忙的皇帝,对珐琅彩瓷的制作关心到如此程度,甚至对烧珐琅的匠人也体恤入微,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它进一步说明珐琅彩瓷在当时皇室中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督造珐琅彩瓷,雍正在亲自过问的情况下,又命其弟怡亲王统管造办处。在允祥的直接领导下,造办处生产出的珐琅达到鼎盛期,其中自炼珐琅料的成功,就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康熙时的珐琅料都是依赖进口,往往供不应求,同时进口西洋料颜色至多只有七八种,而此时珐琅彩瓷的绘画,已从康熙时规矩的装饰画面,发展到几乎与国画中的工笔重彩画日趋一致的艺术效果。单一的色料已经不能满足多层次的色调对比和丰富多彩的画面需要。虽然自炼珐琅料一事,早在康熙时就已开始酝酿,但正式指定专人、拨专款研制是在雍正初年。在怡亲王的亲自督促下,雍正六年(1728年)珐琅料终于在宫中自炼成功,除了有9种与西洋料相同颜色外,还增加9种新颜料,共达18种之多。
  雍正珐琅彩瓷的造型有盘、碗、杯、碟、茶壶、瓶等,以小型器物为主。纹饰早期沿袭康熙珐琅彩的特点,如色地上绘花卉的技法。后期形成自己的风格,即在白色釉地上,以山石、花鸟作装饰题材,其精湛的绘画技法,达到了雍正谕旨中注重的“内廷恭造之式”排除“外造之气”的要求。雍正珐琅彩瓷的款识,一般以蓝料彩书写,多为四字楷书“雍正年制”,写在双方栏内。青花所书“大清雍正年制”的6字楷款非常少见。
  雍正珐琅彩瓷的胎与康熙时有所不同,不再使用“反瓷”,而是大量使用景德镇烧制的精细白瓷。这种白瓷胎体轻薄,胎质细密,在白度或透明度上都超过明永乐时期的甜白瓷。如一件松竹梅纹橄榄式瓶,胎体轻薄达到半脱胎状,迎光透视可见器壁上所绘松竹梅纹饰。雍正珐琅彩瓷在这种白瓷上绘画,使山之皴法,水之波纹,鸟之羽毛,甚至花叶边缘之芒,月季枝干之刺,都表现得更加细腻。如一件白地雉鸡牡丹纹碗,外壁绘花丛中雌、雄二雉鸡,栖于石上的雄雉鸡身绘各色鲜艳羽毛,若细分有十多种色彩,一翎一羽无不细致描绘,竭尽绚丽夺目之势。珐琅彩瓷发展到雍正时期,应该说达到了它的极盛期,它能将层峦叠嶂的整幅山水浓缩在小碗的内心,又可以将万紫千红的满园春色再现于一件小瓶的外壁。如一件蓝料彩山水纹碗,胎体洁白剔透,外壁蓝料彩绘通景山水画。画中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仙台楼阁、茫茫沧海等景色栩栩如生。海天之上墨彩又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园沧海缘无边。”句首句尾分别钤“寿古”、“山高”、“水长”等印章。此碗在章法布局上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仅绘画布局得当,笔意细腻流畅,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人评价雍正珐琅彩瓷有四绝“质地之白白如雪,一绝也;薄如卵幕,嘘之而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珠,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颈颈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有蝇头,四绝也。  


雍正时珐琅彩瓷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超的技术成就,画工精湛是其根本原因。我国瓷器的彩绘装饰,在吸收了传统绘画的技法之后,即由以图案形式为主,变为以写实形式为主。这对于描写现实生活,扩大装饰题材和表现技巧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明、清彩瓷中,举凡可以描写的事物,无一不可作为陶瓷装饰的内容,甚至还有名家的书画作品。如清初画坛上的“四王”山水画,恽寿平、邹一桂的花鸟画,仇英、费晓楼的人物画等。这对于提高陶瓷装饰技术无疑有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在珐琅彩瓷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据记载,当时供奉宫廷提供画稿及画珐琅的人有戴恒、邹文玉、唐岱、汤振基等,他们大都是翰林出身,书画功底极其深厚。其中唐岱是以“山水沉厚深稳”著称的画家,戴恒善于画花鸟,也是画水墨珐琅的高手。这些人在他们以画家身份闻名画坛之前或同时,都曾供奉宫廷画过珐琅彩瓷。此外,专门在珐琅器上写字的戴临、徐正国等人,虽不是著名画家,但其字体娟秀而不纤弱,气静神闲与珐琅瓷的画风相得益彰。其中戴临是武英殿侍诏,在宫中档案中曾不止一次见到雍正指名要戴临在珐琅瓷上题字的记载。雍正珐琅彩瓷由于著名画家和名匠的参与制作,在雍正皇帝的喜爱和直接指导下,成为一种特殊的宫廷艺术。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6 17: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粉彩
粉彩,《辞海》如是说:“瓷器釉彩名。以颜料配合‘玻璃白’绘成。清康熙年间创始,盛行于雍正年间。用‘玻璃白’配合各种颜色,按写照的画法作画,彩色透明,线条有浓淡深浅,色调秀丽柔和。”粉彩与五彩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使用了康熙晚期始从国外进口的胭脂红,改变了古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从而使每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感,所用彩色比五彩更多,因而比五彩更娇艳,以淡雅柔和而名重一时。  

  雍正皇帝公元1723年即位后,精力充沛,事必躬亲,烧瓷质量品种,在清一代276年间无人能及。当时,祭祀器皿只用单色釉瓷,不用彩瓷。雍正皇帝相信天地感应之说,单色瓷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另外,由于他喜欢彩瓷,使得粉彩瓷器同样得到惊人的发展,并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雍正时期,陶瓷工艺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粉彩瓷器胎白且薄,已达到了“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地步。在施釉方法上与众不同:按照原先画成的物体的轮廓范围,先填上一层玻璃白,由于它不透明,需空出所画的笔痕,等干后,再以色料进行渲染,使物体产生浓淡深浅之感。釉彩的运用是制瓷史上的一大变革。五彩用清水或胶水着色,而粉彩以油料调色。五彩炉火温度在800℃以上,相对较高,而粉彩则一般温度在700℃左右,因它比五彩的烘烧温度低,给人感觉更柔和一点。由于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人们又称其为“洋彩”。  

  雍正粉彩瓷已作为当时达官贵人们的日常生活用瓷,因此盘、碗之类的器物较多,此外常见的还有杯、碟、罐、棒槌瓶、六角瓶、笔筒等。图案画面有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因具备充分运用胭脂红和黄色、白色渲染的有利条件,故此类瓷器多以花卉画为主,特别是官窑器的制作。  

  粉彩瓷大多是传世品,很少发现有出土的。经过近300年的人事变迁,要完整地保存下来绝非易事。雍正年间的粉彩蝠桃橄榄瓶能拍成天价,完全在情理之中。
132.jpg
200621047642749.jpg
20060216131927222.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6 17: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青花
  
雍正青花瓷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
二、青料。采用我国浙江产的上等青料,加以精炼。从颜色上看可分两种:一种是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多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或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青花经常出现在一些小件器皿上,用笔纤细,淡雅宜人。另一种是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系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风格,由于是用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比较而言,还是显得死板一些,缺少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
  
雍正时期除了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青花胭脂红、珐琅彩青花、豆青地青花加紫、外豆青里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青花红彩、青花加紫、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其中青花釉里红烧制很多,尤为精美,以青花绘辅助纹饰,釉里红绘主题纹饰,既保持了青花幽静雅致、沉静安定的特点,又增添了釉里红浑厚壮丽、鲜艳夺目的色调。如故宫博物馆藏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盖罐、青花釉里红三果纹双耳扁瓶等,即为此类器的代表性作品。

三、造型。雍正青花在造型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结构精巧,陈设与实用保持完美的结合,形成高雅而朴实的艺术风格。雍正青花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仿古铜器式样,还是对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石榴、海棠花等,不是单纯机械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来增强其清秀的表现力。康熙青花中广为流行的棒槌瓶、凤尾尊、琵琶尊等器形很少出现,瓷器足部处理也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除了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盅及各种小件文房用具外,还有许多大件琢器及创新式样。
碗类:有撇口、敛口、花口、有马蹄式、墩式、折腰式等,以折腰式最为流行。碗壁普遍较薄,口、足处理很精细,有圈足和卧足两种,圈足切削整齐,比较大。民窑青花足内有砂底,带旋坯痕。
茶壶类:壶形俊秀,既实用又美观,有菊瓣式、桃式、瓜棱式、端把式、提梁式等,以提梁壶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瓶类:有玉壶春瓶、象耳折角方瓶、桶式瓶、蒜头瓶、葫芦瓶、双耳六方瓶、直口瓶、赏瓶(赏赐之用)、灯笼瓶(形似灯笼)、四连瓶、六连瓶、撇口瓶、橄榄瓶、梅瓶等。梅瓶口沿比前期要薄,既有清代的丰肩式和撇口大梅瓶,也有仿明永乐、宣德的溜肩式样。天球瓶有细砂底和釉底两种。
尊类:造型古朴,多是皇室的大型陈设器。一般高度在50-70厘米。有如意耳尊、双螭耳尊、灯笼尊、蒜头大尊、撇口圆腹大尊、侈口尊、象耳尊等。
雍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工艺,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从仿烧的青花来看,有的不仅造型神似,尺寸大小一致,而且纹饰色彩描绘逼真,这是因为以宫中真品为摹本去仿烧,所以有时是真假难辨,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程度。

总体看,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四、纹饰。雍正青花非常注重纹饰布局与造型的完美结合,能够按照器物的形体,配以适当的构图。用笔精细纤柔,构图疏朗、明快,纹饰简洁清晰,强调主题突出。官窑青花以绘龙凤及缠枝莲花为代表,画风工丽,花式一致。民窑青花不拘一格,运笔熟练,追求自然随意的画风,具有很强的民间风格。
雍正青花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有植物花纹、动物纹、人物纹、吉祥图案等,总体上看,雍正青花绘画技术法多样化,纹饰中大量使用团花、皮球花、过枝花,非常新颖独特。图案整体感强,规矩中富于变化,达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五、款识。雍正青花的款识主要是在器物底足内写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其次是六字篆书款和四字篆书款。四字楷书款少。从故宫博物院藏品看,大件琢器普遍是六字篆书款,中小件器物又多是写楷书款,个别也写篆书款。仿明代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但也有仿明代器物写本朝官款,有的写仿款,有的不写款,对于这种不写年款的仿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这三种情况。另外比较特殊的是青花四连瓶,在每一个瓶底分写一字,加在一起正好是“雍正年制”四字款。青花六连瓶是在中间小瓶的足内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排列要比康熙官款紧密得多。
雍正青花中的堂名款,与康熙青花相比要少得多,主要有“郎吟阁制”、“敬恩堂”、“椒声馆”、“庆宜堂”、“养和堂”、“燕喜堂”、“立本堂”等。
07rVcfgu6jT1MDvuuzB_xvrHqRP5VAPV.jpg
20061208562617344.jpg
xinsimple_02212020107551561924135.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10-16 17: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些关于雍正和十三爷监造的史料:
1.景德镇御厂方面的发展

景德镇御厂的制瓷方面,年希尧于雍正四年起总理御厂陶务。“雍正四年八月十七日,年希尭奉命淮安关税管理官兼管景德镇,十二月到任。”(台北故宫档案资料 年希尭 雍正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奏折)
唐英也于雍正六年秋八月进驻景德镇御厂。“雍正六年秋八月,怡亲王宣圣命,唐英著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其时,总理陶务为督理淮安关板闸关年希尭。”“唐英十月抵景徳镇厂署,年希尭遥领御窑厂总理,但一切焼造事宜,俱系唐英一人经营。”《陶人心语》
在造办处与御窑厂两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雍正七年二月,年希尧制作并上交进第一批供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用的“有釉水磁”。这里需要指出,唐英在雍正六年秋八月进驻景德镇御厂,与此次上交“有釉水磁”仅隔半年,在此期间,根据唐英《瓷务事宜示谕稿序》所记载:“予于雍正六年,奉差督陶江右。陶固细事,但为有生所未经见,而物料火候与五行丹贡同其功,兼之摹古酌今,侈弇崇庳之式,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者,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此时的唐英在制瓷方面尚不具太深造诣,制作该批“有釉水瓷”的主要贡献应属年希尧。同时,这里也可因此否定雍正珐琅彩瓷所用“里外皆有釉”瓷胎成功皆与唐英来厂不可分的说法。

“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怡亲王交有釉水磁器四百六十件、系年希尭烧造。郎中海望奉王谕:著収起。遵此。
于本日将磁器四百六十件交柏唐阿宋七格讫。
于七年八月十四日、烧造得画珐琅磁碗三对、磁碟二对、酒圆四对。”《珐琅作》
这批瓷的上交,一反往日“里有釉外无釉瓷”,充分说明造办处珐琅作已经克服了无法在釉面绘制珐琅彩的难关,充分掌握了画珐琅制作要领,从此开始制作格调高雅、精美绝伦的“有釉水”珐琅彩器了。


2.清宫造办处珐琅作方面

这里可以肯定,由于雍正七年之前,画珐琅不能理想绘画在有釉水瓷表面而不得不使用以往的“外无釉”瓷,极大程度制约了珐琅彩瓷的格调发展。要制作工艺理想、画珐琅技术成熟、绘画、诗词等汇于一体的珐琅彩瓷依然条件不足,尚须克服其它数项要素。以下数条历史资料大致说明相关要素被克服的大体时间:

2-1.画珐琅人手问题。

“雍正七年闰七月初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八日怡亲王交年希尭送来画珐琅人周岳、吴大琦二名。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一名,并三人籍贯小摺一件。细竹画笔二百枝,土黄料三斤十二两,雪白料三斤四两,大绿一斤,白(自)炼樊红一斤,白(自)炼黑钧料八两(随小摺一件)。郎中海望奉王谕:著将珐琅料收著有用处用,其周岳等三人著在珐琅处行走。遵此。
于本月初十日、将年希尭送来画珐琅人三名所食工银一事,郎中海望启怡亲王,奉王谕:暂且着年希尭家养着、俟试准时再定。遵此。”《珐琅作》
“十月初三日:怡亲王府总管太监张瑞、交来年希尭处送来匠人摺一件、内开画画人汤振基、戴恒、余秀、焦国兪等四名...。”《记事录》

2-2.在各项必要因素具备同时,为了能制作大量的画珐琅瓷,珐琅作又炼制了数量客观的珐琅料。

“十一月初二日,郎中海望,员外郎满毗传:为陆续烧造珐琅活计,著炼珐琅料三十四斤备用。记此。
于本月二十日烧炼得各色珐琅料三十四斤,陆续画活计用讫。《珐琅作》
十一月二十六日,又传:为陆续烧造珐琅活计,著配珐琅料广白二十斤,月白二十斤,松绿五斤,大绿五斤,水黄十斤。记此。《珐琅作》
十二月二十日炼得,陆续画活计用讫。”《珐琅作》


3.清宫造办处的人手方面

其实无论是景德镇御厂还是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的发展,最终应归功于他们管理者的不断努力。在雍正珐琅彩变革时期,出现了数位值得提及的得力官员。

怡贤亲王允祥: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生(阳历11月16日),圣祖第十三子。“精於骑射,每发必中。诗词翰墨,皆工敏清新,”《爱新觉罗家族全书》不论是清史,还是宫内档案资料表明,允祥一直对雍正帝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由于雍正帝嗜好瓷胎画珐琅,允祥亲自带领下属官员尽心研究制作,事无巨细,兢兢业业。因此,画珐琅的发展成功,与其有不可分联系,可惜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阳历6月18日)去世,时年45岁。允祥为雍正最得力的同父异母弟及助手,他的去世对雍正帝打击极大,曾亲临其丧,诏复其名为“胤祥”,配享太庙。六月溢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 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京师贤良词。

郎中海望:根据档案资料记载,雍正三年起,海望以员外郎身份在造办处行走,雍正四年至八年为郎中身份。“八年中,擢总管内务府大臣,兼管户部三库,赐二品顶戴。九年,迁户部侍郎,仍兼管内务府,授内大臣”(《清史稿 列传七十八》)。至少从雍正三年至雍正十年,海望都在造办处管理事务,涉及到珐琅作的运营,为瓷胎画珐琅作出了难以限量的贡献。于雍正十一年后调迁至他处,自此不涉及画珐琅制作。

另外,涉及瓷胎画珐琅制作的还有员外郎“满毗”、“沈瑜”等,这里不一一涉及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69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2 17:45 , Processed in 0.028994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