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3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国弃婴变身美国公主?跨国收养孤儿的“童话真相”

[复制链接]
135 0
                       
2019/07/09 让路给小鸭



中国弃婴被美国人收养之后,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现今跨种族的国际收养已经不是特别稀奇的事,但是在这些收出养「温馨故事」的背后,究竟存在著哪些被大众所期待与投射的元素?图为国际收养中介机构HoltInternational孩童,非当事人。 图/Holt International

文/锺欣颖

2018年12月,中国网路疯传一则名为《中国弃婴成美国小公主》的文章。文中提及一名小女孩莎拉(Selah),原本是出生在中国贵州的2岁弃儿,被一对美国白人夫妻领养后,在新家庭过著小公主般的生活,有专属的卧室、开生日派对、还可以到迪士尼乐园玩。

除了莎拉,网路上也不时出现「中国弃婴万里寻根」的故事:中国弃婴被美国家庭领养后呵护备至,在学业或工作上表现优异,长大后想要回到中国认识自己的祖国与文化,有些甚至还去打听亲生父母的消息。

现今跨种族的国际收养已经不是特别稀奇的事,但是在这些收出养「温馨故事」的背后,究竟存在著哪些被大众所期待与投射的元素?收养家庭与被收养的孩子,他们的真实生活经历又是如何?



中国网路疯传《中国弃婴成美国小公主》文章,一名小女孩莎拉被美国白人夫妻领养后,在新家庭过著小公主般的生活,有专属的卧室、还可以到迪士尼乐园玩。图为莎拉父母成立的网站「BringingHome a Blessing」,记录著收养莎拉后全家人的快乐生活。 图/Bringing Home a Blessing

?美国收养、中国出养

目前世界最大的国际收养国是美国,收养来自中国、乌克兰、南韩、菲律宾、瓜地马拉等国的婴孩。而中国则是从1995年开始,成为美国最主要的「出养国」,2005年时美国收养的中国孩童就将近8,000人。虽然美国自2006年开始,国际收养总数逐年降低,至2018年美国依然有1,475位来自中国的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占美国国际收养总数的四分之一。

国际收养的盛行,源自于1940年代中期,想要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战败国(如德国、奥地利、希腊)和亚洲等国(如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的大量战争孤儿问题。这些孤儿可能因为战争与家人分离,或者是被分配到国外征战的士兵与当地女子所诞下的后代;但是战争结束后士兵返回原国家,这些「大兵宝宝」(GIbabies)与孩子的母亲却被留下,成为「不能说的秘密」。

美国就被发现在亚洲留有大量的美军混血儿,1950年左右这些孩子的故事被国际人道组织关注,迫使美国开始正视这群美军混血儿,并透过开放跨国收养的方式期望解决孩童的处境。至1980年代,欧美国家因知识教育普及、多元家庭(如单亲、同性婚姻等)出现、女性意识抬头或是无法生育等因素,一些家庭也选择透过国际收养获得子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战败国和亚洲等国有大量战争孤儿问题,演变成后来国际收养盛行的历史背景。 图/维基共享

另一方面,中国从1980年实行的「一胎化」政策,加上传统重男轻女的价值观,造成各方面的「后遗症」,其中之一便是堕胎或弃婴,之中多为女婴或身心障碍孩童;一些有幸存活下来的孩子,被辗转送到如国家办理的儿童福利院的机构安置或待送养。

中国在90年代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确立了外国人可依法收养中国子女后,中国的国际出养(中国称为「涉外收养」)比例开始上升。至2016年,约有15万中国孩童分别在海外17国找到新家;近年因为中国经济状况改善、弃婴行为减少、国内收养比例增加,以及中国当局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实施更严格的管控等可能因素,使得中国的国际出养数量相比过去大幅减少。

为什麽美国有如此高的比例收养中国孩童呢?相较起收养美国境内或其他国家的小孩,收养中国孩子的时间快(平均255天即可完成所有程序,其他国家则约300至1,500天),费用中等(约1万5千多美金,其他国家约9,000至2万美金);对于收养家庭的条件要求,像是家庭背景、年龄与经济条件等,也相对宽?。

因国际收养的历史脉络,对于美国而言,收养发展中国家的孩童依然存有「人道关怀」的意识,若能同时兼顾领养需求与大爱,以自由平等立国、并具有国际超级强国地位的美国,当然认为自己责无旁贷。



对于美国而言,收养发展中国家的孩童依然存有「人道关怀」的意识。图为1997年,梅丽莎(MelissaLudtke)新书发表,怀彦抱著的是收养的中国裔女童玛雅.路德克(Maya Ludtke,中文名常玉璐),右为时任美国第一夫人希拉蕊。图/Melissa Ludtke

?「不忘本的孩子」与「充满大爱的父母」

《纽约时报》与英国《BBC》都曾做过相关探讨。玛雅.路德克(MayaLudtke,中文名常玉璐)约20年前被美国单亲母亲收养,她表示会想回去中国看看自己被发现的地方,因为「那是我生命最初的9个月,但是我对那彦一无所知,所以一直想要填补这个空白」。和玛雅年龄相仿的凯蒂.波勒(KatiPohler,中文名徐静芝)则是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养母回忆,在第一次见到她时直说「她真的很漂亮」。

凯蒂的生父母当初遗弃女儿时,留了一封署名「狠心父母」的信,信中表示期望在十年、二十年后的七月初七,能有机会和女儿「相逢于杭州西湖断桥之上」。凯蒂在20岁知道信彦的事情后,飞到中国去与亲生父母相见,并接受生父母的道歉:「我终于见到你了,我的女儿呀…妈妈对不起你!」

对于自己的身世,凯蒂说:「我知道我有一对爱我的养父母,而现在我还有另一份爱…那是我从来不曾知道的,但它一直都在那里」。玛雅也表示:「我只能说我自己是幸运的。」



「我只能说我自己是幸运的。」图为玛雅(常玉璐)。 图/Melissa Ludtke



图为纪录玛雅母女的传记作品《似曾相识的家》,后来2015年时,玛雅回到自己当初被领养的孤儿院探望。右为玛雅的母亲梅丽莎的著作《OnOur Own》,谈自己的收养经历。 图/《似曾相识的家》、《On Our Own》

其他有名的例子,诸如美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摩根.赫德(Morgan Hurd)、影星梅格莱恩(MegRyan)的养女黛丝(Daisy);还有一对双胞胎姊妹分别被美国家庭收养10年后,在美国节目《早安美国》(Good MorningAmerica)中相认的故事。

若在网路上用中英文关键字「美国收养中国儿童」(adoption fromChina)搜寻中美网站,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美国会连结到琳琅满目的收养仲介网站,内容满是阳光下满脸笑意的白人父母,抱著黄皮肤、黑头?(有些外观可看出是唇颚裂或唐氏症等特殊需求)孩子,在家门口或到中国旅游的影音;或是养父母分享著拥有中国孩子的喜悦感动、机构在解释收养目的时也常会出现「爱」(love)、「拯救」(life-saving)等文字。

而中国的网站则会出现「为什麽美国人特别喜欢收养中国孤儿」、「中国弃婴被宠成了美国小公主,领养前后变化让网友泪奔」或「遭弃中国女童被美国夫妻领养后回乡寻亲」等讨论文图或影片。



若在网路上用中英文关键字「美国收养中国儿童」(adoption fromChina)搜寻中美网站,美国会连结到琳琅满目的收养仲介网站,内容满是阳光下满脸笑意的白人父母,抱著黄皮肤、黑头?(有些外观可看出是唇颚裂或唐氏症等特殊需求) 孩子,在家门口或到中国旅游的影音。 图/IAD

这些内容表示美国人「有爱心」,所以愿意收养中国「孤儿」、「弃婴」、「残疾」;而这些孩子是「幸运的」,再搭配上灿烂笑容的身心障碍孩子图片。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长大后愿意「回去」中国,拜访小时候住过的儿童福利院与周遭环境;或者张贴寻亲启示,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这样愿意「原谅」亲生父母过往遗弃,还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情怀,更是「寻根」、「不忘本」的好典范。

综合两造,关于中国出养、美国收养,似乎就是一个振奋人心、赚人热泪的单一故事脚本:幸运的孤儿被无血缘关?却有大爱的外国人收养,一家和乐、生活无虞。小孩长大后还懂得饮水思源,回到家乡与祖国相认。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看似美好故事背后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不完美?



许多?美国际收养的内容彦,都表示美国人「有爱心」,所以愿意收养中国「孤儿」、「弃婴」、「残疾」;而这些孩子是「幸运的」,再搭配上灿烂笑容的身心障碍孩子图片。图为国际收养中介机构HoltInternational孩童,非当事人。 图/Holt International

?童话故事的背后…

1954年美国出版一本《没有人要的家庭》( The Family Nobody Wanted),作者海伦朵丝(HelenDoss)回忆和丈夫卡尔因为不孕,在收养一个同种族孩子后,又陆续收养了11个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族裔包括:菲律宾、夏威夷、印尼、马来人、印度、墨西哥和美洲原住民等)。这个故事在当时极为轰动,被翻译成7种语言、再版20多次,还被翻拍成电影。在当时冷战反共和美国国内种族蓄突时期,这样的「联合国家庭」被美国视为很好的宣传材料。

美、中的国际收出养,便有将近二分之一的比例是跨种族收养(transracialadoption),即收养家庭与被收养的孩子不仅无血缘关?,外表、文化背景也不同。而中国孩童的美国养父母,也通常是中产阶级的白人。早期的美国只建议家庭收养同样种族(race-matching)的孩子,认为跨种族的养育方式「不自然」;但现在已相信只要适当准备,跨种族收养也是一种建立家庭的方式。

即便跨种族收养在现今社会已被接受,但却也出现「被过度美化」的问题,其中对于家庭、社会的挑战,以及其中所存在的争议更不容忽视。对于跨种族收养的孩童本身而言,故事背后未必都是美丽的童话,还有来自于社会文化的歧视与挑战、和自我认同的挣扎。

――?接续下篇:〈美国爸妈与华人养子:国际收养的「微歧视」难题〉



联合国家庭:1954年美国《没有人要的家庭》(The Family NobodyWanted),作者海伦朵丝和丈夫在收养一个同种族孩子后,又陆续收养了11个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包括:菲律宾、夏威夷、印尼、马来人、印度、墨西哥和美洲原住民等),更成为美国对外宣传的故事。图/The Family Nobody Wanted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11:05 , Processed in 0.020820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