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9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中国262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摆脱诅咒?

[复制链接]
191 0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资源诅咒”,又被称作“富足的矛盾”,指的是一些地区拥有大量某种不可再生资源却反而落入工业化落后、产业单一、难以转型的窘境。

  经济学家将其归结为,对某种相对丰富资源的过分依赖。

  历史上的荷兰、德国鲁尔区,现在的委内瑞拉、中东地区等,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受,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产生的困扰。

  也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被视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中国,有262个资源型城市,一部分资源开采已经枯竭、历史遗留问题多,一部分资源开发强度大、综合利用水平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

  在7月13日至14日举行的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暨“徐州实践”高层研讨会上,政经人士及全国17个地方改革部门负责人齐聚徐州,共同探讨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供图

  困境

  发展的城市受益于资源,转型的城市受困于资源。

  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认为,中国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经历过前期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后,形成不少历史欠账问题,包括资源价格的欠帐、安全生产的欠帐、生态破坏的欠帐、基础设施的欠帐等。

  比如,过去在中国一些城市的煤矿区,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差,工人住在矿区周围的棚户区,到了后期资源开采殆尽,棚户区工人出现大量失业,只留下一片巨大的沉陷区。沉陷区生态环境被破坏,居民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

  宋晓梧认为,沉陷区生态问题、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历史性欠账,完全靠市场解决是很困难的,政府应该更好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解决生态、民生问题。

  资源枯竭型城市欠下历史帐,而资源富集地区正在欠下新账。

  在中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资源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的情况,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压力。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正在透支环境、透支资源。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入深度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从投资、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产业结构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主导,向技术、知识密集和创新型产业主导转变。

  国家发改委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指出,中国未来产业升级的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品牌化、全球化。资源型城市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将不可避免迈入“资源诅咒”的陷阱。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资源型城市发展处处长张磊总结,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仍面临“四大不适应”。

  一是转型发展不够平衡,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二是转型发展不够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转型发展的质量亟待提升,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转型发展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与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需求不相适应。

  政策

  为了推动资源型城市克服困难、转型升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

  2007年,中国正式提出资源型城市概念。此后,国家分三批界定了全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涉及煤炭、油气、金属、非金属、森工等不同资源型地区,并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给予了大力支持,初步明确了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政策框架。

  2013年,国务院正式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首次明确界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并将其划分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再生型四种类型,确立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的政策框架。此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意见》等文件,支持资源地区改革发展。

  2019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印发了《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任务。

  至此,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起始,以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为主体,以独立工矿区、采煤沉陷区为当前政策着力点,兼顾资源富集地区、国有林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工作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丰富并基本建立起来。

  张磊介绍,截至目前,69个资源枯竭城市已累计获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近1800亿元,年度转移支付规模从最初的8亿多元增长到目前超过200亿元。针对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的发展困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

  张磊进一步介绍,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

  70%的资源枯竭城市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累计改造2亿平方米,惠及近750万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4.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7倍,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历史遗留的就业、社保等问题基本解决。

  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主导资源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0年前下降了一半,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0%,产业结构由一业独大逐步转向多元支撑。

  根据国家规划目标,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资源富集地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格局基本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出路

  作为全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供图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指出,过去的徐州以煤起步,从煤发电到煤焦化,再到钢铁、水泥等与煤炭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同时带来了产业结构偏重、单一的状况。一城煤灰半城土,是人们对徐州过去的形象写照。

  在周铁根看来,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徐州因资源而兴、靠资源发展,却忽视了对环境的影响、对资源的消耗,造成了沉重的包袱,导致了长远的转型之痛。痛定思痛,徐州把产业转型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根本支撑,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目前,徐州正在着力培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能源等八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顺应产业革命和科技变革趋势,徐州将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四大战略型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2018年徐州三次产业占比达9.4:41.6:49。

  黄汉权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表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出路在于打破“四缺、一不活”。“四缺”指的是,核心技术缺乏,中高端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足以及资金缺乏。“一不活”指的是,体制机制不灵活。

  黄汉权进一步指出,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要避免四个误区,一是急功近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二是喜新厌旧,片面追求发展新型产业,三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四是越俎代庖替企业决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供图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越是在改革困难的时期,越是要坚持下去,回到过去靠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自然是轻车熟路,但同时过去几年改革的辛苦也可能付之东流。因此,当前应尊重和承认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阶段变化的现实,适当降低对增长的预期,在保持稳定增长、适度增长的同时,聚焦实质性的市场化改革,培养新的增长动力,力争在中速增长平台实现可持续、韧性强的发展。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10:35 , Processed in 0.021537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