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8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关于群体免疫与疫苗 牛津流行病学教授这样说…

[复制链接]
581 0
                       


图片版权GETTY IMGAESImage caption英国牛津大学研制的一款新冠病毒疫苗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

4月23日,英国牛津大学研制的一款新冠病毒疫苗开始人体临床试验,与此同时英国开始制造约100万剂疫苗,希望今年秋天出来的临床试验结果,能证明这100万支已开始生产疫苗的安全性。

3月初英国提出争议性的群体免疫理论,其理论是敞开城门引入新冠病毒,让约60%人口感染病毒后产生抗体。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在当时评价,英国的这项防疫策略是近乎无情的理性。

群体免疫遭到诸多批评,英国政府随后改变策略,宣布封城等更积极的应对措施。但截止4月22日,英国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达12.9万,其中约1.7万人死亡,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疫情的中心之一。

疫情在全球蔓延,全世界更多国家寄希望于疫苗问世。群体免疫与疫苗接种是否殊途同归?等待疫苗问世的空窗期是否是变相的群体免疫?疫苗是否一定有效?未来全球的防疫打法该如何规划?

BBC中文采访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陈铮鸣,对这些问题进行求证。

BBC中文:疫苗原理是将一部分病毒注射到人体,让人体产生抗体;而英国此前推出的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也是让大众感染产生抗体。二者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要等疫苗?

陈铮鸣:疫苗和群体免疫都是产生抗体起到保护作用。但是疫苗是可控的,群体免疫的不确定因素太大,风险很大。谁也不会故意去感染而产生抗体,这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科学概念。

群体免疫在抗疫前期有很多误解,群体免疫好像被解读成让百姓都去感染,不管公民死活,让大家都去感染。一是政府沟通不当;二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三是有些媒体炒作,吸引眼球。

群体免疫是在理论状态下,不做任何防疫的情况下让60%到70%的人感染,病毒才会自然消亡。

真正的群体免疫其实不需要达到这一感染比例。为什么?

事实上疫情发生后不可能常态生活,大家都会采取防护措施。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群的免疫或者感染率可能达到20%,再加上一些社交距离等措施,新冠病毒就得到一个很好的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也不是一概而论。因为我们对病毒还需要了解。病毒主要影响老年人,他们的病死率特别高,大部分年轻人其实病死率很低,百分之零点几。所以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像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这些高危人群。

其他人可以逐步恢复生活常态,万一被感染,可能不会带来很严重的健康危害,可能很快就可以恢复。另外也会产生保护力,对整个社会都会有贡献。

在疫苗没有出来之前,像德国、日本、美国和欧洲大概都是这个方式。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可能永远封城,永远社会停摆。

BBC中文:您提到年轻人的病死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但谁也不想成为这百分之零点几。

陈铮鸣:是这样,所以没有人希望主动去感染。从群体免疫角度讲,存在不确定性。假如必须恢复生产和学习的时候,你自己就要有所预见。学校里儿童、青少年感染力很低,他们免疫力很强。感染之后大多都能恢复,几乎没有死亡。即使有死亡,也是个别有基础疾病。比方说有的有儿童糖尿病等。

所以这部分人可以放心复学。另外当然要阻断跟老人的接触。所以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一些这样的基础数据(做参考),不可能一刀切。

BBC中文:疫苗问世后能否消灭病毒?

陈铮鸣:新冠病毒最大的问题是疫苗还在研制,最快可能今年下半年出来。但(疫苗)还存在不确定性。

第一疫苗会不会有保护作用不知道,第二它的安全性也未知。

第三病毒不稳定会变异。也许疫苗研制出来了,会管一到两年。就像流感疫苗一样,每年都在换,因为它变化很快。那么新冠病毒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况。

有可能两年后研制出来,就没有保护作用,或者保护作用很弱。那么就还得再研究。

所以现在怎样控制病毒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疫苗肯定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防止感染的最重要的手段。

BBC中文:中国已经复工复产,好像大众已经接受了边工作边抗疫的“常态”。疫苗最快要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才能研制成功。现在到疫苗研发成功的空窗期,是否客观上在走向变相的群体免疫?

陈铮鸣:(无奈叹气)这是不得已为之。因为任何的抗疫必须顾两头,就像一个天平一样,一方面要保护健康,一方面要保护生产。整个经济民生停摆之后,短期内问题不大,时间一长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次生危害。可能带来的对民生、对健康的影响,可能会超出新冠病毒带来的危害。这是每个国家面临的(问题),它(封城)不可能长期执行下去。肯定要解禁,我们要学会“与病共舞”。

“与病共舞”并不是鼓励大家主动去感染病毒,但会存在被感染的风险。所以从国家角度讲,不可能彻底解封。中国现在开始尝试全面解封,但是其实很难做到,大家都提心吊胆。很多的公共场合、集会和球赛这样人口密集和封闭的环境,大家其实还是很谨慎。或者还没有完全恢复。

欧美国家肯定也是这样,基本的生产线恢复,有些东西可能不一定恢复。哪怕恢复后,个人的风险评估也不一样,比如胆子小的,或者谨慎的,可能会戴口罩,或者有的选择不出门等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和病毒传播的概率。

BBC中文:有媒体将本次新冠疫苗的研发比喻成一场竞赛,您如何看?

陈铮鸣:放在大框架下讲,这是跟病毒的竞赛,而不是国家之间的竞赛。从小的层面来看,公司研发成功了,会带来利益,这个也合理,因为它在前期也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成本。

大家现在对病毒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在(中国)国内大家也认识到病毒不可能被彻底消灭。虽然中国这两个月抗疫做得非常成功,基本上很多地方清零。但现在死灰复燃可能出现第二波第三波。

病毒(暂时)是消灭不了的,这是科学界现在的一个普遍共识。因为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已经全球扩散,而且它有很多隐形的传播,防不胜防,而且传染性很强。英国就是个例子:2月份的时候才几十例(确诊病例),现在到了四月份快20万(确诊病例)。而且可能真正的数字我们无法估算,可能是它的好几倍,甚至十倍都有可能。

所以这个病毒很难防。而疫苗一旦研发出来,对人类来讲是很大的福音。不研制出疫苗,社会很难恢复正常。

哪怕是解封,大家都心有余悸。天天戴着口罩,不敢进餐馆,不敢坐飞机,都是提心吊胆过日子。这个局面是一定要改变的,疫苗是唯一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径。

现在不同国家都在研制疫苗,其实是有好处的。因为很难预测哪个方法可以成功,肯定有一些会失败。谁都很难预测。所以多头并进,成功的概率会大一点。

哪怕疫苗研制成功,短期内疫苗的生产不可能达到一年10亿支,肯定有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每个国家会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保护自己公民。如果英国研制出来了,那肯定先供英国用,不会出口。英国也不可能所有人都有,像比如老人、医护人员、一线人员等重点人群先接种,有富余之后再扩大(接种人群)。

肯定有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各国)齐头并进,都能研制成功,带来的积极影响会非常快,疫情可能会在全世界很快得到控制。

疫情一个国家控制住没用,还会死灰复燃,其它国家还会传过来。要真正的控制,还是要靠疫苗,天花就是这样被消灭的。但对新冠病毒,即使研发成功,病毒也可能出现大的变异,使疫苗失效或保护作用减弱。如果没疫苗,就只有通过所谓的“群体免疫”路径,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几年后,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感染病毒后获得了自然免疫力,病毒的传播力也会逐步下降。当然前提是要保护老年人和高中危对象。

图片版权GETTY IMAGES

BBC中文:下一阶段应该如何防疫?

陈铮鸣:现在很多问题不能绝对化,不可能零风险,只是把风险最小化,这个是决策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可能前期做得太好,强调零风险,其实很累,我估计可能很难维系下去。现在人数少,可能还好。

新加坡就是很好的例子。(前期)围堵等措施都很成功,人数一多了以后也没办法。防不胜防。

解封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个风险要跟大家沟通好:一方面,个人也有责任,不要扎推、聚会,尽量减少公共活动,尽量保护自己;从政府角度讲也有责任,比如大型赛事、大型封闭环境可能不能马上解封,可能还跟疫情(走)。这些都是风险评估,怎样将其最小化。

这需要精准判断。未来的(防疫)策略是管放结合,松紧相间,一会儿松一会儿紧。然后是因地而异,比如如果伦敦疫情严重,餐馆不开,苏格兰感染率低就可以先恢复。

再有一个就是持久之战,这是个(新)常态。未来疫苗出来之前,我们的生活常态会发生变化。哪怕解封,也是说尽可能恢复以往生活的态势,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完全恢复)。做不到。

BBC中文:对于科学界来讲,寻找病毒源头是否有意义?

陈铮鸣:可以了解中间宿主并切断动物传播源,另外,可以了解病毒的变异状况和特性,为研制广谱疫苗提供更好的科学依据。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4 21:39 , Processed in 0.020311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