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坠落南太平洋中部:欢迎你回家!

[复制链接]
209 0


天宫一号 欢迎回家~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4月2日消息,新华社北京4月2日电(李国利、邓孟)记者2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是做什么的?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目标对接飞行器,主要目的是检验轨道交会对接和宇航员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技术验证,为计划中在2022年前后建成中国的首个正式空间站奠定基础。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8.5吨,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设计寿命两年。在预定寿命完成后,为进一步检验飞船长期在轨运行与测控能力,天宫一号继续超期服役,一直到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在其两年多的服役期间,天宫一号先后与三艘神舟飞船进行了在轨交会对接,其中一艘是无人飞船,两艘是载人飞船,一共有6位中国航天员登上了天宫一号。

  一) 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8号飞船是一艘不载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分别在11月3日和11月14日先后两次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交会对接,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无人交会对接。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之前,前世界仅有苏联(俄罗斯),日本和欧洲实现过类似的在轨自动交会对接。神舟8号与天宫一号连续两次交会对接成功,给了中国工程师们接下来开展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信心,做好了准备。

  二) 神舟九号飞船

  神舟9号飞船是中国“神舟”计划中发射的第四艘载人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发射升空,此行它搭载了三位中国航天员,分别是指令长景海鹏,中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以及另一位航天员刘旺。

  神舟9号飞船在轨期间,成功地与天宫一号进行了两次对接,这是首次有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宇航员也首次进入到了天宫一号的内部。另外,其中还验证了假定在自动模式失效或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由宇航员手动控制实现对接的技术,取得了成功。

  三) 神舟十号飞船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计划发射的第五艘载人飞船,于2013年6月1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本次任务乘组是指令长聂海胜,航天员张晓光和王亚平,其中王亚平是继神舟9号刘洋之后的中国第二位女性航天员。这三位航天员之前也正是神舟9号任务的备份乘组。

  神舟十号是中国载人航天二期工程实施的第三次交会对接飞行,在神舟9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半年后,神舟十号再次搭载3位宇航员抵达天宫一号,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考核交会对接、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一步考核执行飞行任务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协调性,验证有关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一步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并开展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相信很多读者对此都还有印象。在2013年的6月20日上午10:04-10:55,我国第二位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为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们上了一节物理课,主要内容包括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几个基本物理现象。为了确保太空物理课能够顺利实施,神舟十号的航天员们进行了认真的备课和演练,课程由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老师,指令长聂海胜辅助授课,另一位航天员张晓光担任摄像师。地面控制中心也为太空授课活动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这次太空授课吸引了空前的关注度,全国有超过8万所中学,超过6000万名师生同步收看了本次太空授课。




  德国弗劳恩霍夫高频物理及雷达技术研究所,一直在用口径34米的跟踪成像雷达,对不断降低高度的天宫一号进行高精度成像观测,可以清晰看到天宫一号的主体和太阳能板等细节,这或许是最后几张清晰影像了。 (图片来源:Steed的围脖)

  为什么预测精确的坠落时间那么困难?

  尽管至少在一年之前,专家们就已经预见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对于陨落的精确时间却一直难以把握。

  这件事那么难做吗?

  是的。

  牛顿定律告诉我们卫星是以圆形或椭圆形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的。但在较低的轨道高度上(1000公里以下),情况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在这一高度以下,飞船或卫星会受到极为稀薄的大气阻滞作用。这种作用会减低飞船运行速度,从而使其轨道高度进一步下降。

  理论上,我们可以非常精确地计算出飞船下坠的轨道。但前提是我们必须详细掌握几个参数,包括:卫星的运行速度,不同高度上的地球大气密度,飞船的气动外形和朝向,尤其它的横截面积大小等等。

  利用地面观测设备,我们可以非常精确地测定飞船的速度值,但其他参数的测定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要想非常精确的估算天宫一号的坠落时间和地点是非常困难的。不过,随着飞船高度越来越低,专业机构对于天宫一号的陨落时间估算误差也正不断缩小,目前,专家们给出的比较达成一致的意见是在4月1日上午,至于坠落的地点仍然存在分歧,其中北美防空司令部给出的预测是在我国境内的河南与安徽交界区域,但这其中还存在不确定性。

  天宫一号坠落会砸到人吗?

  简答的回答是:有可能,但是可能性很低,因此,不必过于担心。

  首先,这绝对不是一次什么大不了的事件,在历史上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天宫一号重量超过8吨,在人类历史上不受控自由坠落的航天器中只能排到第50位。

  当天宫一号坠入大气层时,绝大部分部件将会焚烧销毁。按照一般情况下的估算方式,预计将可能有占质量20%~40%的物体可能幸存下来,那也就相当于1.5~3.5吨的物质残骸会坠落。

  根据其轨道特征,天宫一号的残骸坠落地点将是在南北纬43度之间的广大地区,这一区域内居住的人口大约有52亿人。不过,由于海洋面积广大,残骸落入海洋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根据科学家们估算,你被天宫一号的残骸砸中的概率远远低于1万亿分之一,甚至100万亿分之一,比你买一次就中彩票头奖的概率还要低大约10万~1000万倍。不过,要是你足够幸运,坠落点距离不太远的话,或许你会在天空中看到一场壮观的“烟火秀”:一长串明亮的“流星”将划过你的头顶,持续时间甚至可以达到1分钟左右。

  人类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卫星/飞船坠落事件?

  天宫一号当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失控坠落的大型航天器,正如此前所言,粗略统计显示质量8吨多的天宫一号在历史上失控坠落的全部航天器中最多排名第50位,事实上,根据美国宇航局的统计,在过去50多年的历史中,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个有正式编号的航天器碎片或航天器本身坠落地球。当然,由于绝大部分组件都会被焚毁,而即便落到地面上,击中居民的概率也几乎为零,历史上海从未发生过与此相关的严重伤亡事件。

  在天宫一号之前,比较有名的失控坠落的航天器有哪些?

  恐怕造成国际上动静比较大的一回,应该要数在1978年,苏联核动力卫星“宇宙954”的失控坠落事件。这是一颗核动力卫星,上面装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它在加拿大上空燃烧解体,破碎成数以百计的碎块,其中一些还相当大。核反应堆也是立即解体,大量核燃料喷溅而出,污染了整个卫星,扩散到大气中,并使所有卫星部件都沾染了强烈的放射性。

  大量放射性物质和卫星碎片散落到了加拿大西北地区,阿尔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的一片狭长区域内,污染带绵延接近600公里。万幸的是,这里主要是广袤的苔原和冰原,人迹罕至。

  事故发生后,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实施了代号为“晨光行动”的大规模核污染清理行动。但即便如此,仍然只是找到并清理了一小部分的污染物,要想完全清除这次事故产生的核污染短期内是根本做不到的。

  更加让加拿大恼火的是,根据国际法规定,空间当事国的卫星事故对他国造成损失的,当事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是事后苏联却断然拒绝了加拿大方面要求苏方支付600万美元清理费用的要求,经过反复协商,苏联最终只答应给300万美元,但是还附带了条件,那就是不许再追究这件事。

  仅仅过了一年,重量超过70吨的美国的“天空实验室”(Skylab)空间站发生故障,失控坠落,大量残骸洒落在澳大利亚西部荒原之中。受到前一年苏联“宇宙954”事件的影响,当时世界各大媒体都大量报道了这一事件。但由于“天空实验室”上并没有核燃料,这次事件本身并未造成太大的环境影响,但确实砸到了几栋小屋,并砸死了一头牛。事后,澳大利亚向美国要求赔偿,同样遭遇了拖延,直到30年后才支付,还不是由美国政府,而是美国民间组织筹款支付的。

  另外,前不久上映的俄罗斯航天题材大片《礼炮七号》赢得一片赞誉之声。礼炮七号是苏联时代的一座空间站,其质量也接近20吨左右,在1991年2月7日,这座空间站的命运同样是以失控坠落告终,大量残骸坠落在南美洲阿根廷境内。(晨风)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8 07:58 , Processed in 0.025610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