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天眼”10万招不到人,过低人头费支撑不起国之重器

[复制链接]
170 0

  来源:沸腾微信公众号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宣传中,科学家成为了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清贫”形象。可我们不能忘记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员也需要被“市场”公平对待。


▲位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人头费”过低致“国之重器”难吸引优秀人才

  根据科技媒体报道,被誉为“国之重器”的贵州天眼FAST望远镜,明年上半年将正式开启24小时观测,为此,FAST面向全国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招聘。但结果并不理想。

  招聘启事显示,FAST此次共招聘24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FAST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这样艰苦的岗位,在数年之后可以给编制,年薪(加上加班补贴)约10万元。按新的个税计算,10万年薪意味着,每月税前七千出头,税后到手五千多一些。对于这样的“科学家”待遇,很多朋友大摇其头。

  国之重器“天眼”FAST望远镜(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上一次感动全中国,是在2017年9月基础设施完成之际,也是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先生去世的时候。


▲天眼FAST望远镜俯瞰图。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二十多年,南仁东先生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求名利,默默地踏遍了贵州的大小山峦,承担从勘探选址,到基础建设、科学目标等一整套的艰苦工作,筚路蓝缕,带领团队完成了电子、机械等领域一系列突破,建成了 “中国天眼”。为此,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全国科技系统开展了向南仁东先生学习的系列报告会。

  “天眼”FAST,是一个涉及天文学、力学、机械、电子学等诸多领域,“世界独一无二的大科学工程”的大科学工程,它的性能也超越了国外同类天文仪器。在过去两年的调试期间,数项指标的表现都超过预期。截至目前已发现了53颗脉冲星、60颗优质候选体。国内外天文学家们都对FAST表示了兴趣和合作意向,将来其可能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科学设施,也可能是未来天文科学成果成规模出现的地方。

  不过,目前,南仁东先生呕心沥血建成的这个“国之重器”显然遭遇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尴尬――“人头费”预算太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

  从招聘要求来看,要维护“天眼”这样的高端科学设备,需要懂英语、数据、代码的科技人才,在当今的人才市场上,这些要求其实很高。在一二线城市,即便是普通本科毕业生,也可以轻松找到十几万的工作,让家人孩子过上比较满意的生活。

  “天眼”维护人员需要蹲守深山,还不能玩手机,只有台式机可以用,而且半个月才能出来回家一次。对于时下需要结婚、买房、生孩子的年轻人,仅仅十万年薪,又何谈有动力去告别家人,到贵州深山里蹲守呢?

  其实,天文学界的另一个“国之重器”,凝聚中国科学界智慧的郭守敬望远镜(中国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早就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崔向群在2016年4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说,“建成后至今,国家每年都会给一笔运行费,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人员经费,我们只好借钱来发薪。”

  科研人员也是人,需被“市场”公平对待

  在科学界,国家和上级单位下发的科研项目经费,其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比如备件更新、消耗品、水电费等,用于人员的只能是出差、开会,不能发工资,甚至不能用于大科学装置所在地的工作出差。人力资源成本开支(即“人头费”)一般不超过5%,最多不超过15%,且只能用来支付临时工劳务费,正式的科研人员不能领取。


▲资料图,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崔向群院士直言,“科研工作的本质是高强度、高水平的人类脑力活动。即便再重大、再先进的科研装置,缺少了具体人员的设置、操作、维护乃至后续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就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

  我们在感慨“为什么日本18年拿了18个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本土没有领先科学家,缺少重大科学突破的时候,也许正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让科学劳力们疲于为基本生活需求而奔波,从而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需要消耗心智、长期钻研的重大科学课题。

  诺贝尔奖所青睐的,往往是基础科学的重大科学突破。这样的成果是没有办法通过完美的计划来实现的,因为没有人会知道它们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出现。基础科学,最初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现实经济利益,但它出现之后,也许某一天就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村修二在公司地下室研究蓝光时,当华人科学家高锟先生研究光纤时,它们看起来都是困难重重、遥遥无期,甚至还可能没什么实用价值,但他们所在的公司、学校都给予了坚定而长期的支持。


▲2016年李克强总理考察某企业,鼓励科研人员做好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图片来自新华社。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4月视察北大的时候,谈到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人头费”占比高达80%-90%,一时成为被刷屏的话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宣传中,科学家成为了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清贫”形象。可我们不能忘记了,科学家也是普通人,科研人员也需要被“市场”公平对待。

  天眼FAST所需要的人才,国家电网、中石油、中石化、BAT们也同样需要。当“国之重器”和国企私企进行人才竞争的时候,科学界能不能切实进行经费管理改革,拿出有竞争力的薪酬,这可能会涉及未来科研队伍的问题,也涉及未来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在国际上会否有竞争力。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0 03:27 , Processed in 0.025640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