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6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科技奖项和人才“帽子”是主动报,还是被动评?

[复制链接]
164 0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国的各种科技奖项和人才“帽子”都是主动申请,就连处于科技队伍金字塔尖的院士提名其实也有很大的主动申请成分在里面。

  而西方大部分奖励体系是以被动形式的方式出现,例如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和图灵奖等都以“英语的被动语态”方式出现,公布获奖名单的刹那间,获奖人先惊讶后惊喜。

  主动报奖需要自己组织材料,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最了解,按理可以最精准地把自己的创新思想推介给评委。剩下的事情都交给评委,评委对报奖材料排序得出结果。评选结果应该最合理。

  被动获奖则需要评委评价材料,评委不见得理解成果的精细微妙之处,按理很难精准地评出奖项,有时大家觉得结果难以服人,误认为是评委几个人在搞小动作。评选结果往往被评委的个人理解或喜好而左右。

  现实正好相反。

  主动报奖,申报者常常言过其实、粉饰太平,托人情、找关系、弄猫腻、打招呼等等,过来人或者曾经参与过的人都明白,还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这些动作不完成,可能会吃亏。

  评委们也很难独善其身。有关部门一直要求公正、客观、公平,以学者的良知去客观评判,可是现实中的各种干扰因素和自身的因素,很难保证每一个评委都做到客观和公正。

  不要等奖项公布之日,其实大家早就知道谁获奖了、项目中标了、人才“帽子”到手了。获奖带来的惊讶和惊喜早就被申报奖项过程中的烦心事消磨光了。仅仅是要准备报奖材料(还有前期各种形式的科技鉴定会、第三方用户证明、收集成果或论文被本领域牛人引用的各种证据)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做多少真正有产出的事情啊。

  甚至,国家层面和省部级层面的各种奖项评选,已经形成了报奖经济学:专门制作PPT和负责包装材料的公司、专门咨询和跑腿的公司等。各种人才计划、重点重大项目或专项申报套路都是一样的。

  被动获奖,被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被评价。评委们根据自己对研究成果的判断,写一篇小综述论文概括今年的获奖者和理由。

  例如诺贝尔奖,虽然有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庄小威、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陈列平未能获奖的遗憾之事,但它还是把真正有价值的成果和胜任该成果的获奖人选出来,在全世界的公信度也很高。

  现在的“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其实也是在主动申请中产生的问题。申请者需要把自己的表格填得满满的,不能有空档或短板。唯有“四唯”可以把表格填满。

  评价者本身和国家管理部门的学术水平高低也影响对表格所反映出的学术成果的评价。最后结果就是连中学生也会的方式――数数字,表格当然越满越好。

  也不知菲尔茨奖、诺贝尔奖和图灵奖有没有申报表格和申报模板?但我们可全是有一套模板化的填报办法。

  我国精细化的学术管理办法为什么总是被人诟病和吐槽?国家不满意,大众不满意,我们科技从业人员更不满意。而国外那些个粗放型奖项被人抱怨的事情远没有我们这么多。

  现在“四唯”问题,大家都认为需要破。可是“立”在什么地方?国际化或者化繁为简,或者其他方案,都要谨慎乐观。教育部今年要适时启动中期评估“双一流”高校建设进展,今年刚刚启动的建设事项就要中期评估,是否太过着急?

  笔者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作为评审委员会,动态调整评委名单。如果国内的第三方人员不够中立,可组建国际评委。评委来自国外,动态采集数据,但是,这样或许能相对公正地评出我们的科技奖项(保密项目除外)、人才计划和一流高校/学科。

  一切为了评奖而开展的研究,都违背了研究工作的初衷,研究质量怎能提高?本来评价这类事情,还是少自吹自擂的好,还是“被动语态”为好。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0 00:32 , Processed in 0.022110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