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4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2018 F2科学峰会专场研讨会1: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突破

[复制链接]
149 0



  新浪科技讯11月18日消息,11月17日至18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F2科学峰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李家洋、张启发、马大为、冯小明、周其林、林本坚悉数到场,同时,还有八十余位世界顶级科学家带来的科学盛宴。峰会共计12场专业研讨会,以下为“知己知彼:从研究病菌中得到的突破”专场研讨会速记:

  武红:各位科学家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F2科学峰会的第一场,我一早看到前导处很多人在排队,我跟董老师说看到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非常非常开心。我想在开场之前问问今天有多少的嘉宾是第一次来参加我们这个活动的?好像大部分都是。那我稍微简短介绍一下未来论坛和未来科学大奖。未来论坛是2015年由科学界、教育界、企业界和投资界众多的领袖共同发起的一个科学公益组织,我们的宗旨和理念就是希望把科学的精神,以及科学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贡献传播给整个世界,传播给中国更多的年轻人,让大家都能够知道科学的重要。成立三年来,我们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创立了未来科学大奖。今年未来科学大奖是第三年,明天就是我们的颁奖典礼。

  我们每月还有面向公众的科普活动,我们叫理解未来系列讲座。我们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华裔以及国外的科学家,面向公众进行科学相关的科普讲座。讲座都是免费的。而今年F2峰会就是我们在过去三年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科学性。我们邀请了世界各方面、各领域的科学家在峰会上分享他们前沿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交叉学科和应用方面对科学的思考。今天这场非常荣幸,是由我们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委员会的董欣年老师,亲自来设计这个主题内容。我们邀请了非常优秀的科学家跟大家分享,包括中科院的曹老师,来自康乃尔大学的Adam J. Bogdanove,还有加州大学的金老师、清华大学和戚老师。现在请大家用热烈掌声欢迎今天第一场开始,有请董欣年老师开讲。

  董欣年:谢谢大家!我是董欣年,来自杜克大学,今天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打破疾病的三角,就是通过维持良好的生物钟来打破疾病的三角。我今天演讲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第一部分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疾病三角”理论;第二部分给大家简短介绍下生物钟的概念;最后给大家展示一下我实验室的研究数据,这些数据表明生物钟和免疫系统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

  根据“疾病三角”理论,要感染疾病不仅需要恶性的病源体,还需要有易感的宿主以及非常有利的环境。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病菌方可感染。对植物来讲,这些因素非常重要,因为植物是长期暴露在环境中,当这三个因素发生是才有发生疾病的可能。同时,植物被疾病感染也是有一定规律的。植物本身有先天的免疫系统来保护自己。植物的免疫系统主要由一些免疫受体来进行调节,包括一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识别体和NLR,以识别病源体的信号来反馈产生对疾病的防御。同时,我们发现植物的免疫机制与哺乳动物的免疫机制是相似的,并且从植物到哺乳动物,免疫也在不断进化。病源体对于农业和人类影响大多数都是负面有害的。我们可能会因为疾病的发生导致六种主要粮食作物减产。在影响42%的粮食减产情况中,有一种是由致病胰酶导致的,主要在马铃薯中产生的。致病益菌在1850年代就曾经导致过大规模的疾病,最终导致了爱尔兰马铃薯饥荒,当时有数百万人因此丧生,而且有很多人从爱尔兰移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右方的图上,这是加拿大的总理在访问的时候,在这样的纪念碑拍照留影。卵菌也是我们进行分子学研究主要的致病源,该卵菌会在植物叶片的表面开始整个生物循环,而且我们能够看到如图所示这些结构通过管状结构进入到植物体内,将细胞的营养都吸收掉。

  在进化的过程中,有一些致病因素能被细胞内的免疫体系进行识别,当识别发生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在细胞内部会出现非常快速的反映。因此这些植物能够被免疫系统所保护,不受致病菌的影响,并且它们会产生相应的抵抗的能力。我们能够在左边的图上看到,在被致病体侵蚀的时候,植物因为免疫系统的保护最终不被影响。有些时候免疫体系没法识别这些致病体,但是这样的一个保护循环会不断在下一次的感染循环中对这些(致病体)进行识别。卵菌的芽孢在晚上形成,早上的时候则会分散,这种相对定期有规律的变化是能够很好识别的,而且它们本身也有一定的生物钟。基本上所有地球上的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昆虫、人体,其实都有相应的生物钟。生物钟能够帮助我们来预测日常环境的变化,然后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调整宿主的生理和生物学的表现。对于生物钟来讲有三部分:我们能够看到的有自然的时间,就是24小时;还有是环境,环境中的白天和晚上这样一个循环;以及温度的循环。它们都会根据生物钟的时间进行变化。所有这些生物的通道都和生物钟有一定联系的,这样它们能够进行相应调整来很好的应对环境变化。对于植物来讲,植物的生理学都是通过这样的生物钟来进行调整和控制的。如果我们看一下它的节律,它有三个参数:首先它包括了时间或者是周期,也就是要完成这样一个生物钟需要多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24小时;然后有不同的阶段,包括了高峰期,也就是在什么时候会发生这些生物钟的现象;最后还有振幅,从峰谷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对于绝大多数的生物钟的研究来讲,人们更多关注环境,或者是营养对于生物钟的影响。无论是对于阶段的影响,还是对不同周期的影响。因为我们需要知道在生物钟内部,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生物学家来讲,像我自己,我更感兴趣的是想了解生物钟如何对生理进行调节,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振幅的影响是更大的。随后给大家讲为什么。

  在我的实验室进行了一个相关的关于生物钟的研究,过去几十年中都在研究水杨酸的免疫信号如何影响生物钟,或者它和生物钟之间有什么关系。大家可能都用过水杨酸,它是阿司匹林中重要成分。有病源体的时候,水杨酸会产生免疫信号,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保护植物不要产生相关疾病。我们当时也是偶然的发现可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看水杨酸的表现,晚上数量会增加,但是达到高峰之后就开始下降,这样的调节是直接由时间这样的因素来调控的。我们也进行了另外一个研究,防御基因在早晨的时候会进行表达,它是主要防御双霉菌的。同时它也在基因的表达会出现一个高峰的时间。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也发现很多植物的生物钟有一定重复的情况。同时,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个特异的转录和翻译的循环,这是一个闭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考虑CCA1基因,它是早上会表达的基因,另外还有一个是晚上表达的COC1基因,是抵御双霉菌感染的防御基因。他们是早晨进行表达的,和水杨酸基因的信号表现规律是比较相似的,从早上基因表达能够预测在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一些病源体的侵害。所以,我们的观察组在早晨的时候进行接种,晚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接种。然后我们发现在早晨进行接种的植物,它的抵抗力是更高的,而晚上的表现是相反的。所以,这些差别是在免疫方面表现的差别,和CCA1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这种时钟基因可以直接控制免疫信号来预测未来的感染,这个时候有可能出现的感染。我们同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CCA1在控制性样本当中达到了一个峰值,这样一个峰值在之前任何的一个生物钟研究当中都没有见到。我们猜测这样的一个多出来的高峰值可能就是显示这些植物的高免疫性,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这种马铃薯所激发的免疫性。

  刚刚提到的接种其实也和水相关,水对植物当中的病原体的感染有很大促进作用。这张图是展示了密西根大学的研究――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才可以感染植物。我们把这个东西注入到整个细胞当中,可以激发细胞,让它渗出水,细胞之间的空间就注满了水。这样一种液面当中的细胞间空间与细胞外的空间可形成一种屏障的环境,它会刺激病原体的生长。我们之前说植物的疾病主要是由相对湿度所预测的,这是我们教科书当中的一段引文,也就是所谓的“史密斯期”。可以通过它预测,尤其是在马铃薯当中。而且我们认为它的温度不要低于10度,相对湿度至少75%以上。大家都了解前人所写的关于疟疾传播的论文,它对生物钟研究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它是由一位军事的研究员研究蚊子传播疟疾的文章,他们的饮食,还有他们的生殖活动(包括蚊子的饮食和生殖活动)。之后还以人作为一种诱因进行了实验,该实验中会让一些人穿短裤,吸引蚊子。最后实验发现蚊子的叮咬周期并不和光和温度有关,而和每天的湿度有关,这是这篇论文的主旨。但是很不幸的一点,这位科学家开始去研究其他的议题,并且把这个作为研究生物钟与光和温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之前带了一个研究生,在研究湿度变化,是否会对生物钟产生影响。他们分析了世界四个地方(凤凰城、伦敦以及麻省的几个城市)十年的天气数据,分析了相对湿度的变化情况。大家看一下这里的湿度变化,一般晚上湿度会增加,清晨会下降。所以说白天的湿度是比较低的,每天的变化幅度大概达到40%。

  下一个问题,我们把恒温和恒光这两个因素进行控制,发现时钟的变化与周期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不断的把这样的相关性往湿度不变的条件下引导,这些数据都是我自己去收集的,并且每个阶段都与生物钟进行了对照。

  我开始问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模拟自然条件下,进行光照与湿度振荡相对比,再对这几个要素的周期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其实生物钟的变化、昼夜节律的变化其实是很小的。蓝色的这个柱子是完全反向位的,我们很少看到这种湿度的周期对于光照周期的影响会特别大,这种情况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有一阵子研究遇到了困难,然后我们决定更进一步的分析一下天气数据。我们发现湿度的周期其实并不是完全的反向位的,不是和光照周期反向的,比如早上太阳出来了,有可能湿度还是比较高的,有两个小时的时延,我们加到湿度的周期当中,就会马上看到振幅大大上升。但是,周期并没有变化,周期还是24个小时,向位变化也很小。

  之后我们又看到了相似的振幅的上升,这个是我之前的两个研究生所做的研究,他们都已经回到了中国,一个在北京大学,另外一个在北京师范大学。我们发现湿度会增加时钟的幅度,时钟的幅度是在上升的,黑色的部分是在上升的。我最开始已经跟各位讲过,这种上升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生物学上的影响呢?我们这里能看到两种时钟基因,一种是CCA1,上面这个是夜晚的时钟基因,如果我们增加CCA1的幅度,从这个黑色到红色,我们就可以看到CCA1相当于防御基因的积极调节者,也就是说在早上我们的湿度上升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防御的诱导会更进一步的提升。如果把这个幅度在晚上提升,从黑色到蓝色,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相似的上升。因此,我们的最终的结论就是我们每一天在什么样具体的哪个时候进行诱导是很关键的。这里有一张图片,显示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想法,抗菌素的基因,以及它在上午和晚上,每一天不同的时间我们也进行了数据的记录,发现对于诱导的响应在早上会更敏感。所以,我们觉得这应该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发现。

  当然,我们在一些文献中也看到非常多的案例,就是昼夜节律与免疫反应的关系。在这篇论文当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动物免疫反应都与每一天的特定时间相关的,免疫是一种高度的反应,而且它是完全显性的,可以防止对于宿主的伤害。但是我们已经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种具体的动物免疫反应是显性的,或者说在每天特定的时间才会发生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可能会产生的结论是什么。如果是我们在每一天以一个不适合的时间进行免疫诱导会有什么反应呢?我们选择了过去很少选择的时间,比如说下午。水对于病原体的生长是很重要的,只有水才可以让病原体在植物当中生存,确实是有道理的,免疫的信号会抑制水从细胞当中溢出,但是水的输送对于植物的生长来说也很重要,而且也有可能是夜晚发生的。

  因此,我们就在想把水杨酸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输送,我们发现免疫提升了,但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太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把水杨酸在另外一个时间进行输送,它的生长受到了抑制。由此,我们发现时钟阀在早晨的响应,会避免水间的水输送,和它产生冲突。和医学联系起来,每个人在生命当中某个时间总会生病,吃药,如果我们在某一天合适的时间吃药,这个药的效应就会好,副作用也会小一些。比如说吃阿司匹林,比如我们在早晨吃可能效果会很好,会提升我们的免疫,同时让我们的身体正常运作,就像植物也是一样的反应。

  我的观点主要就是这些,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第一位主讲嘉宾Adam J. Bogdanove。

  Adam J. Bogdanove: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感谢主办方和我们一起来举办这个研讨会。我是Adam J. Bogdanove,来自康乃尔大学,我今天要和各位讲一讲我的主题,关于病原体。就像刚才专家所说的,病原体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今天的主题有是保护目标免受病原体攻击。怎么样抵抗细菌病原体,在全球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关键,细菌病原体确实和很多其他类型的病原体一样。这张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我的实验室当中所做的一个研究,各种植物怎么受到细菌病原体的影响,这里有超过400种作物,有一些重要疾病产生了影响,已经在图片中显示出来了。我们把一些致病分子叫效应器,是微生物共同体,并且对共生体产生影响。这要么造成植物的疾病,要么造成免疫反应,我们之前提到过一些细菌或者病毒。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一些效应器蛋白产生,促使疾病产生。预防此类活动会有助于预防疾病,还有一些会触发免疫的反应。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分子干预来预防疾病。这也是我们所做研究的基础,也是我今天讲话的一个框架。

  我们实验室非常关注这些蛋白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反效应器,叫TAL,大家应该关注DNA的很多特质,效应目标。如果我们重视目标物,就可以预防非常多的疾病。同时,我们还可以把这些靶向作为我们的研究基础,来找到针对各种疾病的一些治疗方式。今天我要讲的主题,就是通过降低易感性来抵抗植物的病害,TAL效应怎么样预防疾病。对于这个话题不熟悉的嘉宾来说,我还要简单讲一讲基因组编辑的基本知识。此外,新的TAL效应靶标主要存在于水稻当中,我也会介绍一下。

  植物被感染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蛋白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在植物壁内部本身会有一些病菌直接进入到细胞核当中,进行聚集,一旦他们聚集在一起之后,TAL的效应器就会进一步表达下游的这些基因。这些基因的表达就会在植物内部产生相应的环境,让细菌不断的繁殖,或者说这样的基因会进一步产生,或者是导致这些疾病的产生。这样的基因就叫作S基因,也就是易感染性的基因,或者是致病的感染性基因。

  我们能够看到有很多基因如果进行编辑,就会有其他效果,我们能看到在这张图上,聚合点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一种不同聚合点的变化,会防止这些疾病激活,同时会让植物产生更好的抗病性,一次来降低易感性。这是TAL效应器在疾病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如何能够识别靶向呢?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蛋白质。它们其实是完全由两个组合蛋白质聚合之后不断聚集在DNA的周围,如果我们在这一端去看,这个峰值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结构是不断的重复的。这里有三十多项,会不断的看到这种蛋白质在基因周围来进行聚合,而且是不断的重复的进行。这些位置比如像12、13这些位置,也有比较多的变异。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剩余的是RVD,我们能够看到情况的变化。每一个RVD都是有一个不断的单一DNA的碱基,在整个TAL效应器DNA中它们会不断的出现。

  给大家看三个TAL的效应器,它们重复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组成或者序列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它们进行排序,也就是把它和DNA的序列进行对比,我们很快就能发现一定的规律,有颜色标出来的这些,比如HD,通常情况下它都和C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时候是和A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看一下NI,和A,C,A,A来进行联系的,如果把这些进行相加,会发现这样的模式和疾病是有一定关系的,也就是HD永远是和相应的疾病在一起。NI进行编码的时候会产生A,这个N一半的时间和G,另一半的时间是和A,ND有更多的特异性,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碱基,在这方面它们有非常大的规律,我们要看一下它和氨基酸碱基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联系的。

  我们更加详细的看一下结构,能够看到单一的氨基酸碱基。这能够进一步的解释组合的特异性是怎样的,我们能够看到环状结构跟碱基是在一起的,这里有碱基,这样的一个重复能够帮我们看到第二个RVD,能够产生这种特异性的碱基的基础。第一步会重新组成环状的结构,所以我们能够发现环状的位置能够决定这个碱基的特异性,能够看到它有很多不同的结构。我们在NN重复结构中,可以看到在这个阶段中它们对于DNA来讲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给大家刚才讲过了效应器和DNA聚合的效果,以及和细胞核之间的关系,当然在这种现象下,我们能够很好的进行TAL效应器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我们能够进一步预测DNA和蛋白质的聚合效应。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观察到的频率和易感性来进行研究,能够发现有一定的数学公式告诉我们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也就是RVD和观测到的频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还能够看到有dTALEs,可以产生我们想要产生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它和乐高玩具一样,在实验室中可以对它进行不同的组合,可以找到不同类型的TAL效应器进行重新的组合,并且序列是有很多不同选择的。

  这些能够很好让我们来预测,并且去进行不同的DNA序列排列,我们在这方面会有专门的不同选择,能够帮助我们通过产生TAL效应器,去实现对抗黄单胞菌的抗药性。可以通过功能的解析来识别出哪些TAL的效应器是比较重要的。同时,可以看一下在宿主的基因,预测它的聚合位置在哪里。我们预测出有聚合点的基因,也能够通过TAL效应器进行激活,我们也会对不同的侯选的基因进行检测,通过不同的基因序列是否能够来真正降低易感性。同时,发现靶向对于基因编辑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研究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我们要去选择或者寻找新的等位基因,看一下他们是不会激活OR的,这样让我们可以进行新的编辑。

  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到,水稻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会感染的(白叶枯病),现在美洲正在遭受这个影响,它在世界上所有种植水稻的地区可能都会出现。这是我们实验室一位研究员的研究成果,他找到了S基因,就是导致疾病的致病性的基因,有非常广阔的广普的疾病抗病性,在这里能够看到效应器能够在这里进行聚合。在野外看它们基因的序列,发现在非洲的野生水稻的物种中,基因序列有八个是缺失的,尤其是在聚合处这里,所以认为这样的情况能够防止基因被激活。他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降低疾病产生情况。通过接种这种方式,能够在实验室中重现这个过程,而且在研究中也发现这种物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挥比较重要的作用。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早期的时候对植物进行基因编辑的研究,在这种例子中也发现这是不同的一种基因,但是这种基因也是在这里进行聚合的,由TAL效应器进行研究,能够产生新的,通过TAL效应器来进行突变,在聚合点进行突变,会产生非常主要的S基因。在编辑的序列中,聚合点这块出现了图片,这个过程中是不会产生疾病的,否则这个疾病可能在十几天的时间内就会传染更多的水稻。

  我们先暂停一下,先给大家介绍一些背景的信息。基因编辑可能对于有些朋友来讲这些是比较新的信息,有些可能已经比较了解的。基因编辑主要目的是做出已经提前设定好的基因序列,通过这种改变方式我们能够改变基因的序列。最为常见的方法就是去破坏疾病的DNA,破坏自然的DNA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当然,DNA破坏有不同的方式,我们能够看到针对单列来进行破坏,或者双列进行破坏。破坏可以在所有细胞中发生,无论是用化学还是放射的方法,都可能会出现。通常情况下,它们都会进行真实的修复,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这些DNA对可能会产生一些DNA序列的变化。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DNA对破坏的情况,如果说在细胞中它是双重的破坏,比如NHEJ,会直接粘在破坏的地方,然后让它重新回到原来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这种过程都是非常完美的,但是有些时候会丢失一些碱基对。这会进一步的影响到DNA的编码,并且不断的重复1234、1234这样的翻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有目标性的基因编辑,还有另外一种通路,取决于模型是什么样的,在模型中,一端会有同源性的影响。我们能够看到在这个中间的图中,中间缺失的地方希望能够编辑什么样的基因,都是可以实现的,我们能够把一个变化的基因粘贴在另一个基因上,然后形成新的DNA。

  基因编辑方面还有另外的一种方法,还是使用NHEJ在基因的两侧都进行剪切。我们如何去实现DNA破坏的情况呢?在基因编辑的核心部分,要进行DNA剪切的酶,让它在我们想要的地方进行作用,最近几年这些方法是比较有名的,因为我们有新的体系帮助我们使用这种方法。其实在几年之前,可能更多使用的是同源的方法。这能够表达非常好的蛋白质的效果,但在工程方面是比较困难的。当然,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法,能够很好的进行基因的编辑,但是并不能作为常规的基因表达的方法。大家能够识别出TAL效应器的形状,能够看到通过这种酶对DNA进行剪切。但是它很快能够通过这样一个系统,也就是绝大多数都在使用的系统来进行编辑。

  最后给大家展现一些例子,是我们最近所做的基因编辑的工程。首先就是去识别新的TAL效应器,主要把它用在两种疾病上,一种疾病就是水稻的细菌性(条斑病),这个基因在这个疾病中是非常易感的,我们找到了编辑方法,去识别出病原体的效应器是什么,然后我们发现对它进行删除会很好的降低疾病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识别出来的是Tal2G,我们会实现致病菌对疾病百分之十以上的影响。

  然后我们用RVD序列进行搜索研究,发现这里有两个基因是可以完全一致的,可以看到这个基因的推进体位置,我们也用一些野生的菌与之进行对比,此Tal2G基因的编译体也和TAL基因进行对比。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些要素来进行调整,TAL的要素,比如说434,如果把这些自定义的TAL要素进行调整,就是刚才给大家看到过的微调,会发现434并没有让我们看到它的原貌。我们也进行了输送体的研究,我们决定要把这个概念进行一个验证。于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完全的崭新的S基因,进行了两次编辑,第一个就是双AAG战略,另外是单编辑的方式,希望能够把促进体当中的连接体给消除。通过删除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序列进行对比,比如它和野生的基因进行对比,就出现了双消除的现象。之前另一个实验中发现野生和控制组可能会出现4厘米左右的创伤,或者是病变,疾病的敏感性也降低了,我们当时觉得特别的震惊。我们并没有在实际当中进行测验,但是我们至少发现野生基因和控制组基因之间的巨大差别。这里有些等位基因,我们举出几个例子,比如在这里进行一些插入,另外一个地方进行删除,通过一些微调可以对它们都进行测试,可以看到最终的结果是怎样的。

  当然,还有另外的一种疾病,会导致水稻的(白叶枯),我们找到了另外一种致病性基因,它是比较新的OsERF123。我们把这些细菌当中的某一个菌种的要素进行消除,我们发现:首先,有一些基因表达细节的差别,还有疾病表现的差别,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相似的表现,就是一种病毒的变异。这个特别有意思了,因为我们也提供相应的数据,可能会激发第二种基因,可能还会导致其他的致病性。在我们实验室当中,我们决定要采取之前相似的一种方式来进行促进体的调整,比如说这里的一个连接的点位,结合部位的对比,我们把编辑的植物和野生植物进行对比,来看看它们的病变会不会经过我们的调整产生改变。

  最后总结一下,我们很多重要的疾病都是需要对基因进行调整,调整宿主的基因使疾病的易感性产生变化。然后是分子机制的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必须要了解S基因产生的直接作用,这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对减少疾病的易感性是有用的,有些基因也会有一种耐药性,所以必须要保证所有相关的病原体都是在我们控制当中的。当寻找这种致病性以及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发现一些菌种的出现导致某一种植物更容易受到某一种疾病的影响,这也和基因的耐药性相关。我们对于相关的病原体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还有基于基因背景的相关研究,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同时,编辑TAL效应体以及靶向,也和OsERF123有关,可以让我们未来的研究更加可持续。这就是我们的研究团队。

  非常感谢各位。

  主持人:有请本场会议第三位主讲嘉宾金海翎。

  金海翎:大家好,我来自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刚才已经有嘉宾讲过我们的植物经常受到各种各样病原体的影响,会导致很严重的疾病,甚至导致作物的减产。因此,我们必须要了解这些植物的免疫反应,这样才可以设计出更高效友好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持续的种植粮食作物,让我们人类持续的发展。真菌病原体和细菌病原体都会导致非常多种植物病害。什么叫小RNA呢?是调节性的分子,可以导致靶向基因的沉默,也会导致转化抑制。大家可以看到就有点像筛子一样的蛋白质,生成的小RNA必须要进入另外一种蛋白质,将靶向找到然后进行基因沉默,这就叫RNA的干涉或者是RNAi。

  因此,我们在分析这样一种小RNA,比如从病原体的角度分析和植物的角度分析。我跟大家讲一讲我们实验室的发现。小RNA可以从病原体当中进入寄主,进入寄主的菌群,大多数的小RNA研究都会关注它在生物体当中的运行。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小RNA可以抑制对应方生物体当中的一些免疫反应。这里两位都是我们的研究合作伙伴,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我们发现这种病原体会造成超过1000种植物疾病,包括几乎所有的水果和蔬菜、多种花卉。如果大家忘记自己的水果或者蔬菜,放到冰箱48个小时之后,就会看到这种病变,就是灰霉病。都有小RNA的病原体,它们会导致基因的变化,一些真菌的小RNA在自然界都有目标的基因。我们在这里发现有些小的真菌RNA,它们潜在的目标基因都能在图上看到。如果可以调整真菌小RNA,就可以在自然界对它们进行更好的控制。比如说这里出现了灰霉病,或者其他真菌的感染,导致基因的变化,这些小的RNA的宿主把基因感染过后会被沉默。这些宿主把基因,MPK2、MPK1等等,这些基因在氧化过程中参与的一些基因,都是调节性的基因,这些基因如果让我们用基因方法来进行防御调整,真菌小RNA在自然界可以把基因调节宿主的防御反应。有些植物更容易遭到葡萄包的感染,有些基因可以积极的调整对于葡萄包防御反应的发生。

  这些小的RNA怎么劫持宿主的AGO1来沉默诉诸的基因?小的RNA如果从真菌角度来分析,都是针对宿主的。我们之前做合作研究,合作伙伴发现我们的这种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都有自己所针对的宿主基因。我们发现不同的BiRS种类都是不一样的,真菌的小RNA可能会进入植物的细胞当中,让宿主基因沉默。于是我们就在这里把蛋白质提取出来,然后看真菌小RNA宿主基因沉默,如何在自然中发生的。AGO1的IP,再加上自然界靶向进行控制,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受到感染的物质,却不可能把小的RNA给提取出来。真菌的RNA有一个非常大的特色,只能和AG01,3.1,3.2和5产生反应。

  基于这些我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像刚才Adam所说的,有一种新的方式把小RNA引入到宿主当中,这可以导致免疫反应。这里有各种各样,可以致使非常严重的感染发生,因此我们这种跨界的RNAi的事件发生,主要是由于真菌小RNA导致了宿主的基因沉默。一年之后发现动物和寄生物的交互系统当中有同样的发现,比如说内脏当中也会存在一些寄生物,它们也会导致我们免疫基因的变化,如果把这些免疫基因进行沉默,或者是某种基因进行调整,我们就可以对小RNA机制进行调整,而且还可以把靶向的基因进行保存,这就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一点。我们发现宿主和寄生物,或者是这些寄生虫之间的反应,其实也包含小RNA的反应,作为我们来应对炎症的武器。因此,我们后来又在荷兰进行了研究,发现另外一种比较具有侵略性的病原体基因,也是和AGO2、1相关的,也会抑制宿主的防御基因。

  这是告诉我们小RNA可以从寄主到受感染的受体,过去把小的RNA引导到病原体当中,也可以反过来,这是双向的反应吗?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发现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真菌的细胞与感染的位置分离,比如把纯的真菌细胞和受感染的叶子相分离。这是蔡博士,他来自武汉大学,他所做的研究就是是否可以利用植物和真菌细胞体之间的差别,来看一看我们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还有甲壳素等等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用酶来消解所有这些植物的细胞壁,利用一些方法把这些细胞壁打破,然后把真菌的细胞壁进行溶解,当然还是存在一些难度的。第二步,我们可以移出真菌的细胞壁,这里用的是一种叫作(溶强酶)的物质,还可以通过质量控制的方式来保证真菌的反应是顺利进行的,没有宿主RNA的感染,就会导致小RNA的简图可以画出来,并且找到非常多的宿主RNA,从感染的部位可以分离真菌细胞。

  在这里给大家展现了一些例子,说明了这两个小RNA都是从同样的内生RNA中产生的,它们都会在真菌的细胞中检测出来。这些小RNA的运输并不是依据浓度来进行的,而是相对独立的过程,可以看到小RNA能够从宿主转移到真菌的细胞中。植物细胞如何能够把小RNA转移到真菌细胞中?在这些动物体中,或者在一个动物的生物体中,很多研究发现有很多细胞外的膜在细胞中进行转移。这是在同一个生物体中进行的,在不同生物体之间是否有这样的现象?还没有较多的研究涉及。

  我们再来看一下,在细胞内的这些体液,也有细胞外的膜泡来进行小RNA的转移,我们把这些细胞外的泡沫进行收集。这些模式也有一定相似的,我们发现有80%以上的宿主RNA都能够在这些真菌细胞中发现,同时它们在细胞外的膜泡中也存在,把小RNA运输到真菌细胞的一种方式。我们现在想问的是,它在细胞外膜泡的壁上还是在内部?可以看到这是在膜泡内的,意味着宿主小RNA在膜泡的内部来进行转移的。这些植物的细胞有这种作用。下一个问题就是小RNA如何介入到真菌细胞里。

  再看另外一个研究,能够把这些膜泡的结构视觉化,我们使用了标记物,比如TET8。这些膜泡通过蛋白质标记物进行标记后,我们发现所有这些膜泡都是聚集在感染的区域,而且它们也是分泌出的,在细胞外的液体中能够发现。这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效果,我们能够发现它们在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都出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发现这些植物细胞会在真菌感染的地点去分泌细胞外的膜泡。我们在研究中也会把真菌细胞和细胞外的液体来进行混合,并且进行标记,我们发现在两个小时之内就能出现这种效果,说明这个过程的效率是非常高的。我们使用这个,发现细胞内部进行检测发现是没有办法捕捉的。因为都被吸收了,就意味着真菌细胞是能够非常高效的去吸收这些细胞外的膜泡。这些转移宿主小型RNA是否有相应的功能呢?是否能够预测真菌宿主的基因呢?我们也知道有很多植物都是非常易于干疾病的,意味着宿主小RNA的转移是非常有效的,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预测靶向基因是哪里。我们也发现有二成以上的真菌靶向的基因都是能够通过细胞外膜泡的方法来进行转移。为了检测实际的情况,专门做编辑,对它进行感染,我们发现这些真菌细胞被破坏的话,能够把这些小RNA靶向的基因进行淘汰和破坏。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在同样的基因中有人体的真菌治病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分泌一种物质,而且会在人体内影响到人体对于真菌疾病的感染过程。所以,我们在这个研究中发现植物的宿主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因为他们也能够产生效应RNA,产生对于真菌感染的警戒性。

  这些真菌细胞在宿主内产生小型RNA,抑制疾病的发生。使用这些细胞外的膜泡在真菌细胞中影响致病性,也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我们发现这些小RNA转移是双向的。这是给大家分享的故事,除了真菌细胞能够把小型RNA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外,反向的过程也是能够实现的,而且这也是能够一直进行下去的不停止的过程。

  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下如何使用基本的研究成果来真正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更好的保护庄稼和粮食作物,这是我们两个学生的研究,能够使用跨生物界的小RNA运输的方式来进行农作物的保护。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小型的RNA,对于真菌产生毒性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看一下有不同类型的真菌细胞,比如说上面的WT,还有下面这种,我们在过程中发现有突变的基因,能够很大的降低真菌的致病性和毒性。这种情况下,真菌细胞不能把小型的RNA作为武器来供给宿主细胞,意味着我们能够去抑制真菌细胞中小RNA的作用,这也是我们研究所发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跨基因的植物能够表达小型RNA,而且能够进一步抑制这些疾病感染的发生,这样的研究也能够让我们发现跨生物界的RNAi,能够自发的控制多种治病体,比如在中国疾病A和B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就能够根据治病体A和B和进行专门的RNA的。

  我们根据易感染疾病的情况来进行基因工程的工作,绝大多数的植物物种,尤其是粮食、农作物,并没有相应的基因编辑,或者基因控制的工具,我们能够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来控制疾病。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发现这些环境中的RNAi,意味着这些生物体能够吸收RNA,并且降低基因沉默的现象。在动物体系中,人们也进行过相关的尝试,但是没有成功,我们以为在两种植物和动物中都可以实现,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想进行相关的尝试,我们发现这些真菌细胞也能够从环境中吸收小型的RNA。在图中我们用绿色进行了标明,都是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小型RNA。我们同时在这个过程进行模拟,并且合成不同类型的RNA。在这张图上可以看一下,它是真正能够在植物中产生疾病抑制的效果。

  我们还能够看到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生产和发明基于RNA的杀真菌剂,而且对环境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在植物上所使用的这些杀真菌药剂会逐步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所以我们非常需要新一代的基于RNA的杀真菌剂,这样可以解决抗药性的问题。

  这张图上显示出有很多的真菌能够从环境中吸收RNA。这是在德国和加拿大有进行的一些研究,显示RNA是真正能够用来保护动物不受疾病的感染。有的人认为RNA不是特别的稳定,它是通过膜泡来进行传递的,所以我们能够做人工膜泡去保护RNA和小型RNA,而且持续的时间是更长。在喷雾进行15天之后,我们发现即使花朵已经枯萎,但是枯萎后的形状比活着的表现更好。同时,喷淋也是非常环保的方法,可以更好的进行疾病的控制。

  最后,感谢我所有的同事。

  主持人:下面进入对话环节。

  曹晓风: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我们这个讨论环节。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参加讨论的嘉宾,第一位是康乃尔大学的Adam J. Bogdanove,第二位是来自杜克大学的董欣年教授,第三位是河滨大学的金海翎教授,还有我们的特邀嘉宾,来自清华大学、长江特聘教授和植物生物研究中心的主任戚益军教授,我本人来自于中科院遗传发育所。

  为了问题方便,我拿英文问,Adam教授可以直接回答问题。接下来我先问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对植物进行研究?因为刚才三位演讲嘉宾都讲到了植物方面的研究,为什么我们要在植物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或者说在植物研究方面是否存在相应的误解?

  董欣年:可能在美国也是一样的,有很多对于植物研究的误导。第一个觉得植物研究的人可能都好土,我觉得还可以。第二个觉得搞植物研究都是用落后的技术。我有一个朋友就跟我开玩笑,说欣年,你怎么和我们一样整天研究基因呢?不就是要点钱买土吗?他两个星期前到我那里去参观,他说哇塞,你们实验室这么多的仪器?当然他没说“哇塞”,这是我自己加的。第三个觉得植物研究和动物研究相比是不是落后的?我觉得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从历史上讲,孟德尔用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我们得奖人李老师还有张老师,通过研究水稻各种基因对于产量和质量的影响,通过这些知识来设计一个水稻,就能够高产,又好吃,又容易机械化。这都是生物学家理想的最高境界。在中国,植物研究是非常先进的,而且用很多的高科技。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吃的很多,是不是研究植物就不重要了?大家没有好好想一想,能够养活14亿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在经济上环境上,还有在科学研究上,都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只是我们看不到这些而已。就像跑步机,把跑步机打开了以后在上面跑一个小时不停,实际上是非常难的事情,如果不了解的,流汗流了那么多,哪儿也没去。公众不太理解能够养活这么多人,现在物质这么丰富,实际上和各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像他们这些研究水稻,还有研究农作物的老师们,都做了非常大的贡献。我们在收回来的推荐信上,有人说他们是无名英雄,社会应该对这些科学家有一定的尊重,对他们的成绩应该有所弘扬。

  金海翎:我们现在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依赖植物的,每一个人都是离不开植物的,这就是为什么研究植物是非常重要的方向。现在的耕田越来越少,人越来越多,我们科学家怎么能够在越来越少的土地上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食品,越来越高质量的食品来养活大家,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戚益军: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也说几句。我们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包括植物,还有其他动物,或者是其他生物这是人类的天性,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另外,我们对这些包括植物在内的生物有更多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就具备能力去改造或者保护周围的环境。

  Adam J. Bogdanove:植物对于我们的营养来说很重要,当然我们医药也很重要,之前两位都做了很大研究方面的贡献,我们植物生物学可以改变我们的医学,而且也可以改变有机体的运作方式,影响整个世界。

  曹晓风:下面问下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能做什么才可以开发一个高效且生态友好保护性的自然战略呢?应该基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基础。

  金海翎:刚才举了一个例子,其实欣年老师去年发表了非常重要的发现,可以控制(英文)机制,能够让植物的翻译水平在不需要的时候很低,只有在病原菌出现的时候才提高。这个基础的研究发现可以大大控制成本。这就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在技术科学和植物研究当中都要重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的农业和作物的种植,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在这方面的研究。比如去年已经有一位专家发表了两篇这个领域的重要理论,对于我们的贡献非常大。

  戚益军:现在可以很方便的改造基因组,具备对病原菌的抗性的同时不用再去杀虫剂、杀菌剂,对环境也更友好。现在所有世界的木瓜都是转基因的,为什么要做转基因?因为木瓜会受到病毒的感染,番木瓜的黄斑病毒,这种病毒感染几乎是无药可治。有研究后,只要给番木瓜做一个转基因,把病毒小的片断放到基因组,就具备了抗性,这样我们才可以吃到番木瓜。

  曹晓风:从基础科学过度到新技术,您所处的领域起到主导作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这种技术,我们怎么样对比这些技术?

  Adam J. Bogdanove:这个问题特别好,我们基因组编辑的相关技术,起到作用非常巨大,而且我相信这种技术对我们想要带来的改变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基因组编辑涉及传统的培植方式,还有传统的转基因技术。有些人认为基因编辑是高级培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如此,因为同样一种基因的调整主要是通过编辑的方式实现。虽然也可以通过自然的培植方式,但是编辑可以快一些,也可以减少感染的几率,更有营养,产量更高,抗病性也更高。我们可能会做非常多的交叉研究,找出抵抗力最高,影响最高,产量最高的作物,这样的话我们在水稻当中已经进行了很多基因的编辑实验,希望在不对基因组做很大改变的前提下实现这个目的。之前您也说过怎么用这个技术呢?首先要把现有的技术进一步发展,要理解机制,第二是寻找新的技术,继续发展这种技术,这样才可以带来更多的改变,因为病原体改变很快,所以我们的反应要非常快。

  戚益军:我有一个目的想要问一下Adam,现在中国有项运动,有点类似于美国之前出现的风潮,有些人会拒绝吃转基因的作物,您能不能评论一下?

  Adam J. Bogdanove:美国很多人都喝可口可乐,其实就是在饮用转基因食品,因为它产自玉米,大多数美国的玉米都是转基因的,所以他们就是食用转基因的食品。很让我们惊讶的是,人们虽然对于吃转基因食品有担忧,但是我们的食物当中存在酶,今天有多少人吃了DNA呢?在基因上来说,我们有很多DNA,人们会非常的高兴去注射胰岛素,这样可以保证他们生存下去,但是对于与之类似的转基因食物却是避之莫及。这项技术其实并不危险,但人们对结果的态度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家搞错了逻辑,基因组的编辑是取决于大家对它的理解,而且我们对于作物的培植既可以生产出有毒的作物,也可以培养出更加有营养的作物。这是取决于我们怎么进行转基因的流程,这个流程特别重要,这是一个关键的信息。

  曹晓风:我们也不用那么恐惧转基因,主要是看产生的产品,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下一个问题,因为几位专家都讲了病毒和真菌,植物的生物学现在已经是RNAi研究的一个前沿,现在我们已对过去的RNAi的机制理解更上一层楼。相关的病原体其实和我们植物的生物学的基本机制有密切关系。我们的这种新的项目让我们的生物医药也有了巨大的进步。除了农业之外,还有什么样的领域从此受益呢?或许刚才已经回答了一部分的问题,我还想听更多的关于我们植物科学的重要性,或者通过真菌、病毒、RNA、TAL等等增进这些技术的发展,董老师讲到人的健康有昼夜节律,可以从健康的角度再跟公众多聊几句。这些结论跟我们日常生活,从简单的病菌细菌的研究,看到这些基本的生物学规律,这些规律不仅是植物有,动物也有。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做植物科学为什么要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更多的人以前看植物就是植物,看动物就是动物,把它分开,我觉得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把它们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董老师今天讲的,早晨有抗的作用,晚上就很容易感染,我们身体一天之际在于晨,对我们日常生活也是非常好的解读。

  董欣年:我觉得你的回答已经非常好的,已经回答了问题。

  金海翎:其实我们吃的大部分食品和农作物,现在主要的抗虫方法还是用大量的杀虫剂和化学农药,但这些化学农药不光对人体和畜牧有害,在环境里,例如土壤,会造成很多有毒的成分,对整个环境有很大害处。我们可以在短时间里非常有效的生产出较有抗性的食品,大量减少农药,对大家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都会有深远的影响。GMO(转基因生物)不光在植物里面存在,在人体里面也存在。举个例子,有一对波兰的夫妇生了一个孩子,孩子有酶的缺失,DNA修复不能产生,这样的孩子活不到几个星期,骨髓移植的风险非常大。那个时候伦敦儿童医院的医生就把干细胞提出来,转基因了一个正常的基因进入到干细胞里面,在体外结合之后打进去。现在这个孩子已经活到了好几岁。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不要把GMO给妖魔化了,比如崔永元,现在大量抗肿瘤和遗传病,都用这个方法,以后会越来越普遍。

  戚益军:我非常感谢金海翎提了那个名字,如果是我,我是不敢提的,因为我在中国。转基因的问题,国内公众的误解非常深,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包括我的同学,跟教育水平没有关系,是被误导了。我非常愿意多说一点关于转基因的问题。刚才Adam已经说了,转基因跟常规的育种没有根本的区别,常规育种更多是利用成千上万年下来的一些自然发生的突变,这些突变导致的现状对我们人类是有用的。我们可以快速高效的制造这样一些突变为我们所用。转基因的事情,天然也发生着,一九七几年的时候就有人讲过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所谓的分子生物学家努力做的事情,在自然界已经发生上百万年了。2014年的时候,美国科学院有一篇文章,我们现在吃的番薯,每一个人吃的番薯是天然的转基因产品,因为番薯里面会受到农杆菌的感染,把农杆菌某一个基因放到番薯里,番薯很大,口感更好,我们现在吃的番薯全是天然的转基因食物。

  董欣年:为什么这个事情在公众里炒得这么热?因为大家觉得个人反转基因是没有坏的结果。这是非常大的误导,没有转基因植物,我们怎样养活这么多人呢?只能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很多农药和化肥都流失在土地里,不像雾霾这样一看就看出来了。人们认为我反转基因是没有什么坏处的,没有直接不好的地方。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导。

  曹晓风:如果没有更多的问题,我们把时间留给在座的观众,大家可以提问。

  提问:海翎,RNA(核糖核酸)贵不贵?

  金海翎:几年前还是挺贵重的,大量应用的话,比现在农药更便宜。

  提问:谢谢几位专家非常精彩的报告,我特别请教董老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董老师从生物节律等等角度来说,您研究的角度,比如根据生物节律,生物体,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根据它们的生物节律进行干预,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经典的观点,仍然做出了非常漂亮新颖的工作。第二个问题,从您的设想到完成具体的实验,到最后的成果,是多长的周期?要做多久的实验?多少组的数据?才能得到支撑性的结果?

  董欣年:这两个问题都问到我的痛处了,我做实验是跟着感觉走,不太喜欢有既定的目标,我自己有一个兴趣在那,有一些没有想象到的结果,其他实验室就不去追踪了,我们因为它有意思,而且对我们研究的工作有可能有新的发现,就会支持我的学生去追踪。我最后讲的那个故事,我们到发表用了三年的时间,我们做了非常长的时间。大家不愿意研究节律对于生物各方面的影响,虽然大家都知道它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实在是太难了,本来做一个时间点就可以了,现在两天,三天不睡觉,我刚才看到原来的学生王伟坐在那儿,还打着领带,挺正经的,他当时做完之后还说不干了,就是因为太累了。我后来的一个学生,他把很多东西都自动化了,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难的。

  曹晓风:最后让一个女同学提一个问题。

  提问:我比较担心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因为现在人们希望在这方面做相关的研究,来确保可以口服胰岛素去治疗糖尿病,未来能实现吗?或者有其他可能的方法?用修改过的基因最终能够进入到人体的基因中,是否会有这种可能?

  Adam J. Bogdanove:你的担心是使用的这些工具在植物中进行基因编辑的工具是否进入到人体内改变人类基因的组成,如果我们吃一种蛋白质,本身是有DNA和RNA的,这些DNA、RNA和蛋白质分子在我们食用的时候都已经被破坏掉了,所以不用担心。基因这方面有非常强的专属性,比如我们在植物中做了很多研究,我们会选择目标,根据目标来设计工具,这个工具只会和目标来进行结合,不会对其他的基因产生影响。另外一点,我们可以对植物的这个点DNA来进行设计,它不是人类的基因,所以不用担心。

  曹晓风:我们的讨论就到这儿,我简单说几句。看我们的节目,三位专家用他们非常基础的科学知识,为我们解释了自然界的奥秘,除此之外还看到他们的这些科学研究,做的时候可能也没有什么用,但最终发现人们可以利用它。把自然界这么多的细菌有效的去掉,不用这些材料就会用更多的农药,农药的残留对土地有巨大的伤害,所以基础科学也很重要,最终都会为人类的健康,对环境的保护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也提了GMO的话题,讨论非常有意思,大家都感兴趣,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对公众进行很好的科普,不用惧怕GMO,希望基础科学能够做得更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未来。希望更多的朋友们,年轻的朋友们能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特别是为我们这个科学大奖有这样一个好的环境作为契机,让大家加入到我们科学家的行列当中来。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嘉宾的精彩分享,本场会议到此结束,请带好你的随身物品有序离场。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0-2 07:24 , Processed in 0.024101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