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8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拿到奥斯卡十项提名 电影《罗马》真的有那么好?

[复制链接]
184 0
                        美国当地时间2019年1月22日,第91届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墨西哥国宝级导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外语片等在内的十项提名,成为新一届奥斯卡奖最大的热门。而在此之前,《罗马》已经获得了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以及第76届金球奖的最佳导演奖。

这部电影的首次亮相是在201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由于卡隆对外的严格保密,真正上映前,观众对《罗马》的了解仅限于:这是一个关于上世纪70年代墨西哥中产家庭的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中一个叫做“罗马”的社区。

最终,卡隆在大银幕上为所有人呈现了一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墨西哥故事――年轻女佣克里奥在雇主索菲亚家中工作,帮忙照顾索菲亚的四个孩子。索菲亚的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并准备彻底逃离家庭,而克里奥也在意外怀孕会遭到了男友的抛弃。政治运动爆发,一百多名参与游行的学生惨遭墨西哥军方杀害,克里奥也因经历动乱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与雇主索菲亚,仍然在苦涩茫然的生活中继续前行。

《罗马》中,90%的场景来自导演的个人记忆,这些记忆,“有些直接,有些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知名影评人梅雪风在为每日人物写的这期最新专栏中,讲述了它的得与失――

《罗马》的特异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导演阿方索?卡隆的一部自传体式的电影,但它却少有的没有以一个少年的视角,也就是他小时候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而是以家庭女仆的视角展开。

这么做的好处是,没有那些不入流的回忆体电影的甜腻浮夸,规避了自我代入之后的过份感伤。当然,这么做也让影片的主题与很多青春童年回忆体电影迥然不同。




Alfonso Cuarón
by Gage Skidmore, onFlickr
在我们熟知的那些电影里,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比如《童年往事》、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比如这些年的《八月》,都以儿童或者少年的视角切入,于是,它们就天然地有了一种纯真与世故的对照,一种梦想升起与坠落的裂痕,一种自然与体制抗争的壮烈――未成年的简单懵懂,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残酷,形成一种鲜明对比,也生发出若干包含着失落、感伤、无奈的情绪。

但在《罗马》里,由于女主角变成了那个女仆,那种未成年与成年触目惊心却又恒常的对比也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她阶级属性明确的眼光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暗自崩坏。这个崩坏与她自己命运的波折同步进行,与整个国家的命运暗通款曲,一个墨西哥城中产阶级家庭的普通悲欢,与一个时代的大浪汹涌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阿方索?卡隆非常谨慎地将时代因子注入影片中,就如同影片中家庭聚会时,小孩随意提起的军警杀死街边孩子的事情,女仆和同伴谈起家起土地被征用的事情。那场圣诞大火,则有着寓言一样的作用,在熊熊火势面前,富家女还在火前姿意畅饮。而当女仆看到男青年在政府授意下拿枪追杀他人时,她与男青年的孩子流产,这则早已不是隐喻而是明喻了。

影片执迷于那些意象化的东西,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片中贯穿始终的狗屎,以及在水泊中倒映出的飞机,这一极致的意象对比,是影片中最具巧思的地方,现实的狼狈与惨淡的希望就这样平淡地交错共存,具像朴实,却又有着一种令人心酸的力量。

必须得承认,这是阿方索?卡隆那种低调的史诗企图。但问题也在这里,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优美的克制,一种压抑的宏大,但却又显得干燥甚至是干瘪。不是说这部电影没有情感,而是他太含蓄了,或者说他错误地理解了含蓄,他精简地透露这些角色的精神世界,却又没有什么能导向更多的言外之意。而真正的含蓄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平淡背后,我们能明确地感受到那平淡练成之前所经历的沧桑。但这部电影的含蓄却似乎只是表面文章,它并有真正深入片中任何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包括那个着墨最多的女仆、那对中产阶级夫妻的情感,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

就像影片片名一样,它对那个罗马、那个空间显然有着更深的感情,那些漂亮的横移镜头,其实焦点并不在人物身上。对于创作者阿方索?卡隆来说,这些街景也许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们是勾起他丰沛回忆的钥匙,但对于我们这些异域的观看者来说,这种景像必须要与它的表达有着必然的联系时,我们才能产生共情的基础。

而这个表达的根基,其实来自于人物的命运。片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女仆,但这个安静、忍辱负重的角色,缺乏真正的质感,她更多的像是一个移动摄影机,让我们看到墨西哥当时的境况。她过份寡淡的情感故事,无法勾起观众真正的兴趣,而影片又不真正聚焦于她内心那些隐而不显的波澜,于是影片中那些精巧的隐喻也就缺乏它能够栖息的土壤。

把这部电影与阿方索?卡隆2001年的《你妈妈也一样》放在一起看时,会有很有意思的发现。

那也是一部与墨西哥有关的电影――胡里奥与德诺是一对死党,他们的女友结伴出国旅行,丢下两人为如何消磨漫长的无聊暑假而犯愁。在德诺家举办的一次总统也亲临现场的宴会上,两人结识了德诺表哥的西班牙妻子露莎,并向她兜售了通往传说中号称“天堂之门”的海滩之旅。多日后,露莎惊闻丈夫出轨伤心欲绝,于是,三个人开始这次海滩之旅……那个夏天过后,一些关于青春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片海滩上…

与《罗马》的规整与洁净相比,《你妈妈也一样》则有着一种极致脏乱差后所产生的坦荡与明媚。

细看,这两部电影都有着明确的对于墨西哥现实政治的影射。但在《你妈妈也一样》中,现实中的高压,似乎成了青春期胡闹的助燃剂。而在《罗马》中,政治的残酷最终让孩子死亡。

《你妈妈也一样》中,从行人被车撞死开始,片中处处充斥着死的气息,他们其实是用挥霍来抵抗对死亡的恐惧。而在《罗马》中,其实人们的关注都是孩子,为了孩子,那些绝望的成年人决定再艰难也要活下去。

从向死而生的激烈,到直面生活的沉实,这是创作者年龄变化的自然结果。但《你妈妈也一样》中,从如同夏天汗腺分泌般浓烈而真实的人性状态,到《罗马》那些如同人物静照般的呆板姿势,这种变化,却只能说是导演思维的僵化。

这种僵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也似乎是一种定律。对某些创作者来说,意识到他的表达,却又不能清楚描述他的表达时,这往往是最好的创作时光,生活本身的汗液,与理性思考的框架都浑然天成;而当作者过于自觉时,其实也是他匮乏的开始,这时,他的表达其实是创作冲动消失后的一种思维重复,似乎想用骨架去描绘一具美妙的肉体的徒劳蛮力。

当然,对于阿方索?卡隆来说,还有一个情感问题。当面对自我珍视的人生经验时,总容易举止失当。过于珍爱一个东西,就会忍不住去美化,过于看重一件事物,最自然的结果就是紧张。当然,如果创作者本身就对自我表达毫不在意,则是更大的灾难。所以难点永远是平衡,把野心与平常心化为一体,把悲悯他人与自我审视平等对待,永远不要让概念掌控人物,但也不能让情感成为不顾结构的借口。

骨头永远与肉体在一起,生命永远都缺不了呼吸,再宏大的建筑都来源于砖头,而真正的宏大却永远是――向每一个具体而微的个体致意。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0 05:24 , Processed in 0.022509 second(s), 30 queries .